2022年1月7日
去年,全球經濟在疫情起伏反覆中跛腳前行,儘管前景樂觀,但供應鏈不暢、原材料價格高企、通脹壓力等因素,引發不確定性上升,而復甦能否維持亦值得關注。踏入2022年,疫苗廣泛接種仍是有效遏制疫情和經濟復甦的關鍵,我們亦要從危機中開闢新局面,重建更具韌力和可持續的未來。以下是今年值得關注的六大議題與趨勢。
助窮國接種新冠疫苗
1、實現廣泛疫苗接種刻不容緩:Omicron變異病毒株在全球極快地傳播再次提醒我們,除非每個國家和社區都能快速、公平地取得疫苗,否則社會無法恢復正常,經濟全面復甦也不能實現。
經濟學人智庫(EIU)報告顯示,富裕國家接種疫苗數量是較貧窮經濟體的100倍。延遲為全球人口接種疫苗要付出高昂代價,推算到2022年中疫苗接種率低於60%的國家,在2022至2025年間本地生產總值(GDP)損失將高達2.3萬億美元,新興國家將承受約三分之二的損失。
我們需要加強疫苗研發、生產、原材料供應、分配、物流及知識產權豁免等各方面的全球合作,並幫助中低收入國家獲得疫苗和關鍵醫療產品。
2、RCEP推動亞太區貿易:亞洲經濟增長前景持續向好,我們對今年亞洲投資整體持樂觀態度。隨着區域合作日益深化,將進一步推動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技術合作。
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和實施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意味超過90%的區域商品貿易將免除關稅,顯著降低區域內貿易成本和產品價格,逐步形成更加緊密的區域生產鏈、供應鏈和消費鏈,有望帶來千億元計的經濟活動投資。除促進區域一體化外,RCEP可驅動不同議題的發展,特別是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及可持續發展。
3、邁向淨零排放未來:今年是全球採取更大膽、迅速、持續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的關鍵年。
亞洲處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前線。如不坐言起行,至2050年亞洲將面臨2.8萬億至4.7萬億美元的GDP損失,股市或會因水災而損失1.2萬億美元、服務業會損失9萬億美元、製造業會損失7萬億美元、零售及旅遊業會損失5萬億美元,未來岌岌可危。
淨零的過程需要依靠資金、創新,更需要各方目標一致,預計訊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將迎來更多增長點。我們亟須引入一套清晰透明的制度,參考穆迪及標準普爾等評級機構對金融風險的分類及評級方法,界定環境風險並加以評級,促進國際共識。
4、數碼化轉型與虛擬現實:世界正在適應一種更便捷、數碼化的生活方式,讓社會在不確定時期也能向前邁進。
數碼化將繼續加速向傳統產業融合滲透,尤其是遙距工作、醫療保健、教育、娛樂及金融服務的數碼方案,數碼貿易將成為國際貿易的新增長點。「元宇宙」的出現可能為我們帶來更多機遇。同時,央行數碼貨幣(CBDC)將繼續備受關注。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數據,全球86%的央行正進行有關發展及應用央行數碼貨幣的工作,當中14%的央行已展開測試。
當然,我們明白,在數碼化轉型中,保護數據安全和私隱同樣重要;因此,全球亟須通過合作制定統一規則。
中國市場吸引力不減
5、中國經濟聚焦高質量和可持續增長:過去一年,內地逐步落實互聯網平台反壟斷、房地產稅改革試點等監管措施,加上能源危機和房地產產業波動,市場風聲鶴唳。但看深一層,這些震盪與危機的背後是,內地防範及化解金融風險,抑制過度負債和不良貸款,以實現「十四五」規劃制定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2年,內地經濟的新增長點主要出現在數碼經濟、新基建、新能源、創新科技等領域。監管改革的重心也將轉向推進共同富裕、實現「雙碳」目標及推動房地產平穩發展。對境外投資者而言,如果策略運用得當,投資中國的吸引力仍然不減。
粵港澳大灣區尤其引人關注,它不僅正在成為內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也是跨境貿易和投融資的重要走廊。當前,大灣區的新經濟呈現高速發展勢頭,2020年,高科技製造業增長逾30%;跨境電子商務增速超過50%;醫療器械經營企業的升幅更是多於200%;保健行業的GDP總量預計將從目前的7000億元人民幣,上漲至2030年的2.5萬億至3萬億元人民幣。
6、減少貧困和不平等,實現包容性復甦:疫情對最貧困和脆弱的群體造成最大的影響,也加劇不平等程度。亞洲開發銀行估計,截至2020年,疫情已導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約7500萬至8000萬人口陷入貧困狀態,並助長現有的財富、性別及種族不平等。
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尋找解決之道,當務之急是加快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經濟復甦步伐,增加供應疫苗予這些國家。同時,建立脆弱群體抵禦未來危機的能力,包括擴大衞生和教育投資、營造公平的勞動力市場競爭環境、提升金融服務和科技的可及性。
作者為滙豐亞太區聯席行政總裁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股便宜必升? |
上一篇: | 港銀走勢強 恒生可追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