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
隨着冬至及聖誕節等重要節日過去,2021年步入最後倒數,迎接2022年來臨,加上快將來臨的農曆新年在2月初,直接影響春節長假前後的投資部署。由於港股目前面對眾多不確定性,着實拿不出具高預測性的水晶球,這亦是筆者近月遲遲未對明年港股作出展望的原因。
入市投資策略上,有疑難便靠邊站,減低入市注碼,靜待日後出現較大調整帶來較高值博率;任何投資必須承受風險賺取回報,能保持一份平常心避免自亂陣腳。在不明朗的市況下,入市資金不能超越五成;牛市未誕生前只能炒波幅,押注強勢板塊可跑贏大市。
今年大市維持一頂低於一頂、一底遜於一底的跌浪格局,明年首季前難寄厚望,正期待港股藉利淡因素作出較大調整,部分股份已步向築底橫行趨勢。事實上,近半年筆者嚴控入市資金,炒強勢股逢低吸納,不沾手具政策風險的板塊,嚴格執行止蝕,在調整市中亦大致能有兩三成的不俗回報。
技術上有反彈無轉勢
技術走勢分析對中短線投資具有不俗參考價值,善用幾個重要走勢指標,可熟能生巧。就以近3年恒指走勢為例,多個主要指標發揮一定的參考作用,市場慣用的10、20、50、250天移動平均線,一旦4線齊交叉向上或向下,多代表市況朝向尋頂或尋底。
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恒指從29130點高位回落至21350點,跌約8000點後回升,4線滙聚在27200點附近,較低位相差6000點;而2021年高見30500點附近後,反覆回落至早前的22700點低位,4線滙聚約在28000點附近,會否在距6000點附近的22000點見底,值得參考,這亦是筆者早前訂下24000點至22000點分3段吸納的原因。
就另一個相對強弱指標RSI而言,一旦在30至70上落,多屬橫行格局,反之去年恒指14天RSI在40/70橫行處反覆尋頂強勢格局,而2021年RSI大部分日子在60/30運行屬尋底弱勢。從近半年這弱勢區間運行未有打破來看,代表尋底弱勢未止,有反彈無轉勢,短期難寄厚望。
事實上,恒指期內成交多在高低頂增加,惟目前交投不斷縮減,未有任何轉勢力量,代表調整收集期將會持續。上述3個簡單指標反映恒指短期內仍然在尋底。
去年設立的科指,其RSI表現強弱格局更清晰,今年1月前,RSI在40/70運行尋頂,逢40/50可吸納;反之,年內主要處20/60水平運行尋底,逢回升至50/60水平可沽,這弱勢指標未改下,維持有反彈難上升。
不過,港股下跌階級已有縮減,步入橫行區機會不低,即最壞時間似已過去。炒股不炒市下,強弱板塊及個股表現參差,因此大市偏弱依然有跑出的板塊及個股,超賣股份亦有反彈的時候。
美資減退北水放緩削吸金力
短期市況受假日情緒及年結粉飾櫥窗活動影響,個股升跌難測,乾升乾跌現象多,無太大投資參考價值。
相對地,投資者應着眼於未來半年連串政經變數,作為明年港股走勢展望的依歸。首先可從資金流分析,今年美股大幅跑贏中港股市,主要是全球大量熱錢流向美股炒經濟復甦及疫情受控,反之港股面對來自內地政策風險及中美對中概股的打壓,同時美資減退、北水放慢南下,加上基金沽貨,令港股淪為提款機,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現最差。
相對地,A股雖一度下跌,主要因內地收緊信貸影響,以及樓市受壓令財富效應消減,但人行近月逐步降準放水,支持A股喘定。
在巧婦難為無米炊的情況下,明年北水南下難以大增,從目前新股認購大多以下限定價、上市後潛水股增多,全都反映港股入市資金興趣欠奉,導致更多H股選擇回歸,而中概股來港上市亦勢將吸納更多內地資金留港。
目前內地打擊科網企業未止,難以吸引創投及外資來港,而港滙指數現時偏軟,代表資金流出多於流入,在明年美國及歐央行退市加息預期下,來港資金更難大增;再者,北水定向扶持中小企,在中美博弈下,投資者對港股缺乏興趣。不過,隨着中港明年設立「滬深港通」ETF,可視為南北水增加流動的催化劑。
港股估值正處於歷史低位附近,表面上具吸引力,但科網新經濟企業在恒指佔比已逾三成,在監管及營運優勢處調整期下,騰訊(00700)明年盈利增長預測已下降,反映高增長股佔比有限,中概股回歸亦僧多粥少,難寄厚望。
疫情未休不利投資市場
內地維穩已非採用大水漫灌的財政政策,A股尚有內需及受惠政策的能源板塊支持,反之港股依賴通關及超賣板塊反彈為主。早前筆者便指出,港股呈現結構性滑坡,從資金流層面來看,中外橋樑角色有所減退,大灣區政經整合效益發揮需時,在重建外資大舉重臨信心恢復前,看好中資企業明年表現的話,可透過A股產業ETF作投資配置,因預期明年A股續跑贏港股。
困擾全球民生經濟的疫情大流行未止,不斷有變種病毒出現,何時有效防疫令新冠肺炎變成流感之類的風土病,對明年全球民生經濟正常化極其重要。短期內,傳統消費旺季受新變種病毒Omicron爆發困擾,明年首季部分國家會否封關及進一步打擊供應鏈及經濟復甦,備受關注。
中港兩地積極採取清零防疫政策,同樣衝擊經濟,對股市有抑壓作用,特別是疫情左右央行在退市控通脹等措施的執行力度及日程。無疑全球疫情持續,有利中國維持世界工廠地位,對工業股及出口貿易股有穩定作用。
期待受政策打擊股份獲鬆綁
目前最困擾本地投資者的還是可供選擇資金配置的板塊過分集中,新能源、電企、手機、電動車及個別消費內需股以外,只能期待早前受政策打擊的板塊獲官方適度鬆綁,股價出現大反彈,否則不少已透支炒作的股份會有較大起伏,唯有維持逆水行舟的短炒策略不變。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中鋁受惠商品價升可收集 |
上一篇: | 2022年央行政策正常化策略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