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21日

陸文 談股論策

利淡變數發酵 港股尋底未休

港股又成提款機,外有多國央行加快退市步向加息周期、新變種病毒Omicron衝擊聖誕新年消費旅遊旺季,以及中美全方位博弈加劇;內有內房債務危機加快行業汰弱留強整合,繼早前降準釋放1.2萬億元人民幣資金穩經濟後,再傳出有降準訊息,反映年底前資金緊絀,經濟正承受較大壓力,連同產業改革及監管風險揮之不去,令投資港股如逆水行舟,反不及半封閉的A股吸引,也不如涉足美股般得心應手。港股昨天挫至一年半以來新低,全年先高後低的走勢,預示明年初繼續積弱機會較高。

港股承受結構轉變

歐美央行為抗通脹部署加息,美國經歷零息時代後,正承受樓市股市高位回調壓力,同時工資物價飛漲,因長期供應過剩而令全球物價低企的中國出口貨亦步向加價期,勢使明年上半年資金追捧受惠通脹的投資工具,由傳統貴金屬、農產品及原材料,以至原油等商品價格上升可期,不妨考慮吸納歐美相關ETF。傳統智慧告訴我們,第一、二次加息代表經濟及企業盈利持續增長,股市不會大跌,特別是美息趨升,將推動資金回流美股美債。不過,內地步入降準維穩期,只有部分負債高的企業及內銀受惠,難成中港股市逆轉的催化劑。

2021年港股表現令人氣餒,近日恒指不但被美股大幅比下去,就連A股亦有所不及,不少評論預期,明年資金流入A股比港股更多。股市表現往往反映資金流向,港股目前的處境,從過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下的中外資金集散地,扮演左右逢源的橋樑角色,一下子變為中國與歐美政經關係緊張下「左右不是人」的衝突點。在中美角力未休下,令人關注近20、30年中國經貿融入全球環環相扣的密切關係正朝向某程度的脫鈎,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美國不斷出招,包括修例令中概股在美退市壓力增加,同時更多中港企業納入美方制裁黑名單,過去美資流入港股的趨勢將逆轉,這股退資潮可視為拖累港股表現大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所見,中美雙方在金融、科技、醫療創新及貿易等領域全方位抗衡,暫難見紓緩跡象,代表港股在基金配置方面吸金能力減弱,明年上半年亦難寄厚望。無疑從歷史數據來看,港股無論是市盈率、市賬率或估值比率差距均可支持港股進入支持區,但在缺乏歐美甚至日本資金參與下,勢令港股表現落後,觀乎更多如中移動(00941)等藍籌股回歸A股掛牌,有價值的中概股亦會退市「回A」爭取較高估值,對港股維持作為全球甚至中國主要金融中心的角色帶來巨大挑戰,看來港股將要經歷一段結構性轉變過程的考驗。

分段吸納先強後弱

筆者早前建議在24000點至22000點分三段入市,首先逢低吸納一眾受惠政策扶持的產業股份,包括強勢板塊如環保減排的新能源及電企、新經濟推動的電動車及高端科研製造業,以及其他如元宇宙和手機等,受惠降準預期的內銀股與得益於息口趨升的本土銀行股亦可短炒;相關的ETF組合投資工具看高半線,估計明年首季這批股份有望跑贏大市。作為半開放的A股市場期內表現應可勝半籌,因高科技及內需板塊可供選擇更多,港股熱炒的太陽能、氫能、電池及電動車均有利增持。要留意港股正面對外圍加快退市加息,不利資金流。

今年飽受政策轉變打擊的產業,經歷政策風險洗禮後,不少估值已回落至吸引水平,一旦內地經濟放緩,有可能放慢連番打壓的監管手段,帶來的超賣反彈可視為明年一大炒作焦點,且出現的機會較期待中美博弈勢頭逆轉高得多。由於科網產業的相關港股佔恒指比重逾三成,一旦技術反彈,便會在恒指表現反映出來。可惜困擾港股的利淡因數依然揮之不去,明年上半年仍屬有反彈難上升,控制入市資金在三至五成達致一份平常心,有助提升明年上半年的港股投資回報。

多留資金中線部署

整體而言,2022年港股處於筆者提出10年周期論的上升初期,以橫行上落收集為主,2023年才真正踏入上升周期,不排除飽受政策洗禮的科網新經濟股會是理想增長板塊。

港股短線有反彈難轉勢,穩健投資者可考慮吸納具較高息保證及受惠內地持續降準的內銀股,工行(01398)、農行(01288)及民行(01988)可看高半線;由於預期A股有望跑贏H股,部分內地券商股如中信証券(06030)及中信建投(06066)可逢低吸納。中交建(01800)、中鐵(00390),以及一眾水泥股也值得留意。

至於電廠及新能源股,可期待短期獲利回吐調整後,再成資金追捧對象,華潤電力(00836)、中國電力(02380)及一批燃氣股也可吼。此外,濰柴動力(02338)、中集安瑞科(03899)及中國能源建設(03996)年內多番推介下有不俗表現,跌市中宜吸勿追。事實上,逢低吸納強勢股勝算較高,明年初大市回調機會較大,保留實力作新年度部署為宜。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