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9月1日

梁家恩 Sivananth Ramachandran CFA投資視野

【30天免費閱讀】ESG與可持續投資的成人禮

全球首隻可持續互惠基金Pax World Fund自1971年推出以後一段長時間,可持續投資 (sustainable investing)依然只屬鳳毛麟角。到2006年,隨着《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UN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誕生,才開啟嶄新時代,促進在投資過程中納入重要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等因素。而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呼籲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令不少資產轉移至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產品上。儘管可持續投資的概念面世至今已半個世紀,這類投資方式依然具有與青少年相類似的特質,例如驚人的成長速度、多端的變化,以及成長的煩惱等。新冠疫情下,氣候風險、社會平權與董事會績效等ESG問題受到更大關注,可持續投資亦愈來愈受歡迎,資產規模與日俱增。

可持續投資資產管理規模與資金流動,涉及金額究竟有多少?這視乎誰負責計算有關資產及所用計算方法。根據《2020年全球可持續投資回顧》(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view,GSIR) ,全球於2020年初的可持續資產管理規模高達35萬億美元,較2018年上升15%。其中,ESG整合(ESG integration)為最受歡迎的可持續投資策略,資產管理規模為25萬億美元,此乃GSIR有紀錄以來首次,超越了資產管理規模為15萬億美元的負面篩選策略。GSIR計算可持續資產所用方法涵蓋範圍龐大,遍及個人和機構投資者自行報告的資產,當中包括集合投資工具、獨立管理賬戶,以及資產擁有人自行管理的資產。GSIR主要聚焦五大地區,分別是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紐西蘭和日本。至於其他機構採用不同方法而作出的估算結果則顯示,可持續投資市場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40萬億美元,遠超GSIR所得數字。

在互惠基金中,國際權威評級機構晨星(Morningstar)估計截至2021年6月底,全球可持續基金的規模僅為2.25萬億美元。晨星所用方法只計算在ESG方面有明確甄選目標的開放式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未計及只採取負面篩選策略的基金。

新冠疫情令投資者加快把資產轉移至可持續投資領域。儘管2020年第二季市況動盪,但以ESG為主題的基金及指數卻跑贏大市,吸引投資者把更多資產轉移到這類產品,同時引發了更多投資者效法的連鎖效應,尤其是其他投資主題的表現疲弱,回報乏善足陳。

統計2020年內,全球淨流入ESG基金及ETF的金額達至新紀錄的3500億美元,遠比2019年錄得的1600億美元為高。

被動策略興起 ETF受歡迎

在可持續投資發展初期,大部分產品也以積極投資策略為主,然而,隨着被動策略興起,可持續投資已不再是積極投資的專利。國際研究機構ETFGI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5月底,投資在可持續ETF及ETP的資產總值,達到破紀錄的2800億美元,跟2018年年底的250億美元相比,短短兩年半已暴漲11倍。被動型投資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亦是促使ESG持續增長的一大動力。被動型投資產品收費較低,在某些市場亦更具稅務效益。此外,由於ETF是在交易所買賣,備有額外優點,包括流通性大、買賣容易及交易數量的靈活度高。

截至2021年2月底,按資產值計算,首20隻ETF中有19隻屬被動型產品,但主動型管理的可持續ETF依然值得留意。儘管主動型ETF規模尚小,惟已有不少資產經理考慮進軍這個領域,在ESG領域中相信會有不俗的增幅。

可持續投資是賺取超額回報之靈丹妙藥?
在2020年,ESG及可持續基金的抗風險能力成功吸引資金流入,亦有證據顯示ESG投資帶來超額回報(alpha),不過,投資者務必小心解讀這類產品近年跑贏大市的情況。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在2020年對超過1300隻美國主動型互惠基金進行研究,負責撰寫研究報告的洪崇理博士及其團隊發現,ESG評分高的基金,同樣面對傳統回報風險因素,例如動力、質素和低波幅。他們亦指出,該等基金的特質或獨立於傳統因素效益的「純粹」ESG因素,其實與超額回報並無多大關係。

假如純粹ESG是沒有回報的因素,投資者應仔細審視就投資ESG基金所付費用是否用得其所。機構投資者則必須評估ESG持股所面對的其他風險因素,並就任何表現欠佳的傾斜投資策略作出調整。他們亦必宜審視為表達對ESG的偏好而願意承擔的主動投資風險。

藉訊息披露抗衝漂綠行為

隨着可持續投資愈來愈受歡迎,讓人日益憂慮所投資的基金和公司只是吹噓本身的ESG資質,卻無採取實際行動以證明支持ESG,這個稱為「漂綠」(greenwashing)的現象,在氣候變化領域最為普遍。近年,不少公司只是在改變氣候問題上作出表面承諾,實際在報告碳排放度量指標時,並無訂明至少與它們所屬國家自定減碳貢獻相符的排放目標,或為達此目標而定出的計劃。基金方面,並無舉世公認的基準,加上繁複的氣候會計規則問題,可讓基金就投資組合作出令人無從稽考的「淨零碳排放」聲明。
為抵抗漂綠行為,無論基金、ETF及上市公司都須以一致及易比較的方式披露ESG訊息,讓投資者能清楚理解,從而在知情下作出投資決定。對於基金及ETF,投資業界宜以主動自願的態度,採取標準的披露框架。這些行動將可補足和塑造不少市場現正計劃或制定的監管披露框架。CFA協會正在制定的《投資產品ESG披露標準》(ESG Disclosure Standards for Investment Products),便是這方面的行動之一。

對於發行人而言,不少交易所在制定和監察上市公司訊息披露標準上擔當重要角色,尤其在「非財務」訊息的披露方面。透過這些標準,交易所亦能推動資本市場邁向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就ESG與投資表現之間的連繫,交易所亦能研創出可持續發展指數,作為衡量主動型ESG基金投資表現的合適基準,以及作為制定被動型、低成本投資策略的依歸。

ESG投資日趨成熟

ESG投資日漸受到重視,規模和覆蓋範圍同告增長。目前,ESG涵蓋多元化的資產類別、投資策略和產品結構。可是,ESG投資的迅速發展難免會衍生一些難題,如漂綠、具誤導成份的廣告,以及供求不均令綠色資產呈超買狀況。毫無疑問,ESG投資的未來發展不能單靠篩除所謂「罪惡股票」(sin stocks)來推動。事實上,當這種投資手法日趨成熟,上市公司和基金經理更需要提高ESG訊息披露的素質來配合投資者。

日益精明的亞太區投資者不僅要求投資產品有所表現,也會審視所聘用的基金經理如何執行可持續投資。對於有意擴大資產管理規模的基金經理,他們必須在這領域內建立良好信譽。此時不待,更待何時?

作者梁家恩為CFA協會亞太區行業倡導總經理、CFA
Sivananth Ramachandran為CFA協會印度資本市場政策總監、CFA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