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日
筆者籌辦的策略投資會議(Strategic Investment Conference)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以「與中國的新冷戰」為主題的小組討論會成為今年焦點。筆者留意到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發行官方數碼貨幣,此舉對全球經濟有何影響仍是未知之數。但筆者估計中國最初會以零手續費為誘因、以無障礙服務為賣點,預計在中國廣泛使用後,再伸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後成為全球貨幣。
在上周〈儲局低息政策令美國趨日本化〉的信函,筆者談到早前為財富管理公司Bahnsen Group投資總監巴恩森(David Bahnsen)的網誌節目Capital Record充當嘉賓,在節目分析美國發展前景。筆者與巴恩森均憂慮過去20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高企,經濟停滯不前,擔心未來20年政府負債纍纍,美國將會「踉蹌而行」。
全球進入生物科技世代
不過,筆者自認並非「大淡友」,無論回望過去20年或展望未來20年,都看好人類發展。以生態系統為例,森林濫伐逐漸改善,再生能源日漸普及。儘管濫捕和海洋污染嚴重,貧窮人口不斷減少。與過去數十年相比,筆者深信地球環境有所改善。
而且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去年初全球爆發新冠肺炎,在短短一年間,疫苗火速面世。筆者估計,未來10年將是生物科技世代,治療頑疾的新方法將會湧現,逆齡科技可能出現。人工智能(AI)科技將會日趨成熟,3D打印及虛擬現實技術將成為焦點所在。新科技也將為農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農民將減少使用化肥、殺菌劑及除草劑,但農產品質素卻不會因而失色。
唯一疑慮是美國聯邦政府巨債纏身,社會福利開支失控,筆者與巴恩森不期然談到已故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執政時代。筆者在3月〈美棄金本位制 影響半世紀〉的信函,憶述尼克遜的施政影響至今。尼克遜在1971年宣布徹底放棄金本位制,終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其實當時剛剛經歷前任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所推動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福利改革計劃,政府投入大量開支於教育、醫院、社區發展等滅貧措施。尼克遜亦以改革社會福利制度為首要工作,曾動議「家庭援助計劃」(Family Assistance Plan),有關計劃提倡通過「負所得稅」為在職父母提供最低保障收入。
巴恩森卻對尼克遜的政績嗤之以鼻,批評對方為壓低通脹,不惜限制工資增長及控制物價。尼克遜放棄金本位制,更使美元大幅貶值。
從尼克遜施政,筆者又扯到越戰。過去70年,美國失業率僅兩度回落至3.9%,一次發生於2019年,另一次是美國陷入越戰。當時美國徵召逾50萬年輕人入伍,使他們脫離勞動市場,這批新兵不列為受僱員工,而是撥入空軍、陸軍等部隊。然而,過往美國失業率跌至4%至5%,已經算是全民就業。因此,聯儲局考慮加息條件時,以失業率跌至3.9%為目標,門檻實在太高。
低息政策把退休者推入虎口
兩人話題又轉回政府負債的禍害。巴恩森近日撰文指出,由債務催生的金融泡沫將帶來更大衝突。他解釋,儘管股市泡沫爆裂大事不妙,通常只有投資者受到直接衝擊。惟早前高槓桿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爆倉,除了Archegos持有的核心投資組合股價大幅下挫,還導致多間國際大行錄得巨額虧損。然而,目前美國槓桿率最高的正是美國政府,一旦債務「爆煲」,將禍及普羅百姓。
巴恩森直言,聯儲局為降低政府借貸成本,維持低息政策,也迫使步入退休的人士轉往股票市場冒險,一改這類投資者過往的押注策略。以往準備退休的投資者為了收息養老多數買入債券,購買股票是為了資本增值。目前一流的股息投資組合,票面息率(coupon rate)可達5厘,反而單買債券的投資組合票面息率僅1至2厘,根本「無肉食」。
巴恩森坦承,為了在債券市場追求4至5厘的回報率,他自己只好投資於信用評級B級以的下債券,即所謂垃圾債券,甚至可能染指商業物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CMBS),所面臨的風險不亞於股市。
筆者對巴恩森如此冒險大為驚愕,因為垃圾債券平均孳息率持續向下,終有「爆煲」的一天。筆者批評各國央行的「罪孽」是犧牲債券持有人的利益,把利率壓至超低,出現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央行的低息政策鼓勵槓桿,增加股市風險。與此同時,步入退休的戰後嬰兒潮一代本應只參與低風險投資,惟因為無法再靠「食息」維生,只好在股市博一博,央行的低息政策簡直是把他們推入虎口。
垃圾債券市場遲早崩塌
不過,筆者認為債務違約或信貸息差再次擴大,只會動搖金融市場;還需要出現人人恐慌的催化劑,才會使大市崩潰。令人心酸之處,是垃圾債券市場遲早崩塌,投資者將會感到恐慌,希望盡快離場,屆時他們沒有選擇餘地,只能盡可能散貨,結果損手爛腳收場。一切源於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12名委員投票決定壓低利率,引致金融壓抑。
新冠肺炎去年肆虐期間,美國至少15萬間企業結業,但這些企業的老闆總會想法子捲土重來,只要政府不插手市場機制,美國將會扭轉乾坤。如何解決聯邦政府債務問題?聯儲局能否透過擴大量化寬鬆(QE)規模,在毋須採納現代貨幣理論(MMT)下,把債務貨幣化?筆者認為只要美國向MMT說不,參考日本及歐洲的量化寬鬆規模,由聯儲局買下一半國債。就算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飆升至40萬億美元,巨債拖慢經濟發展,即使前路崎嶇,美國經濟還能持續走下去。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跑去你屋企」十周年回顧 |
上一篇: | 機構評審為本與披露為本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