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9日
實體經濟逐步復甦之際,全球資產價格卻要退潮了嗎?去年爆發第一波疫情時,拉抬全球金融市場的巨量資金,或許已觸及水位峰值,接下來的資金撤離可能使許多資產面臨挑戰。
追蹤市場流動性的專家指出,推升資產價格的並非系統內的資金總量,而是「超額貨幣」,也就是超出緊急或預防性資金需求量的供給。部分指標顯示,超額貨幣供給正迅速消退,這可解釋為何原本高漲的股票及債券收益率,最近幾周活力不再,也能說明為何此刻通脹數據開始上揚,通脹疑慮反而降溫。
央行減放水 債市降溫
去年各國央行購債、政府發放現金紓困、出台刺激措施,加上一般家庭儲蓄大增及投資者囤積現金,令所有金融資產在新冠疫情一開始的衝擊後,迅速水漲船高。這波資金漫灌最少有一部分湧入股市,MSCI明晟全球市場指數從去年3月低位回漲近倍,更創下紀錄高位,較疫情前還高出約20%。
然而,隨着股價在歷史高位附近擱淺,形勢大變。四國集團(G4)央行購買資產的步伐無疑已放緩,加上通脹擔憂,就連債券的走勢也趨於平和,種種證據表明市場可能返回了起點。
美國銀行月度基金經理調查顯示,去年現金持倉平均跳升約兩個百分點,達到近6%的10年高位,可是目前全面回落,守穩疫情爆發前的4%水平。
流動性分析機構Cross Border Capital稱,其衡量美國國內流動性狀況的指數超過了峰值,今年3月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的央行比例,從1月的88%下降至82%。
摩根大通的資金流和流動性團隊試圖重新評估危機期間追蹤的「超額貨幣供應」關鍵指標。首先是全球貨幣供應相對於收入和支出增加的時間,或佔全球名義生產總值的比率,該指標從1.15升至約1.4,在1月見頂,料將隨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而進一步下滑;次一項指標為全球貨幣供應與投資者所持的股票和債券總額(銀行因監管要求而持有的資產除外)比較。
股價未來恐大幅波動
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最具爭議性的指標,為公眾預防性持有現金的程度,預防性持有現金即是短期內不會用於消費或投資的款項。摩通的預防性現金需求模型是建基於「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之上,自美國大選結束和疫苗問世之後,全球和美國的不確定性指數回落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反之,貨幣供給相對於貨幣需求指標卻迅猛躥升。
摩通的結論是,「超額流動性」已全部蒸發,去年該比率的升勢正在逆轉,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新公開發行股票增加和公司上市熱潮。
當然,疫情走向與疫苗效力的變化、央行年內幣策走向,還有地緣政治緊張、政策意外等新因素,皆有可能使形勢改變。惟上述超額貨幣供給的觀點,的確是市場偶爾詭異竄升的關鍵,換言之,在未來經濟復甦期間,股價也有機會突然意外下挫。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香港綠色金融急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