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4月14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美樓非泡沫 順道談創科

4月13日,周二。數經典老生常談,「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必上熱搜榜。然而,無數人之所以一錯再錯,非因凡夫俗子冥頑不靈,總是好了傷口忘了痛,而是「太懂」汲取教訓,精準細微到連自己都呃埋。此話怎講?

許多人在談論股市泡沫時,都會拿今天情景跟上世紀末科網狂熱相比,但大家有否發現,十之七八聚焦當年美股主要指數的市盈率或其他估值指標,但凡P⁄E逼近或高於30倍,什麼岌岌可危、悲劇重演等警告震耳欲聾,對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投資者心理和行為——不是輕輕帶過便是索性不提。此輩也許並不自覺,如此「確切」地汲取教訓(30倍市盈率不宜沾手),具體得近乎可笑,姑勿論會否因此而錯過投資良機,從另一角度思考,在無法以相同標準衡量價值的資產領域,再大的泡沫豈非都可以當睇唔到?

今時不同往日

二十年前美國那麼多人在科網爆煲後損手爛腳,轉個頭即投身樓市泡沫,歷史換了個舞台重演,殺傷力更驚人,何奇之有?回看今天,疫魔肆虐股市不跌反升,環球房地產亦璀璨得眼鏡碎了一地。本港樓價貴絕全球,惟過去一年只算平穩,絕對談不上火熱。反觀其他發達地區,樓價跑贏香港的比比皆是,歐美加紐多個市場按年都錄得雙位數升幅。

讀者也許以為,老畢在前面談及樓市泡沫,而全球房地產當下熱火朝天,接下來要說的,「啱聽」極有限。非也!資產價格升得「礙眼」,不一定因為市場參與者投機貪婪,合理與否見仁見智,但至少得分辨今昔差異,不應單憑價格持續上揚便一口咬定那是泡沫。說到這點,樓市比股市更值得討論,皆因房地產牽涉大量債務,樓市有什麼冬瓜豆腐,拖累的是整個銀行體系,動輒禍及金融穩定。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便提到,與十五年前相比,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遠較往日穩健。以美國為例,即使樓價急挫25%,該國最大33家銀行的資本水平仍比2007至2009年次按危機觸發金融海嘯前高出50%。抗震能力大增之餘,銀行放貸遠比當年審慎,英國樓按對收入比率處於高水平的新貸款,整體較英倫銀行規定的上限低三分之一,可見業界確實汲取了慘痛教訓,風險管理嚴謹得多。

信貸質素添底氣

《經人》的主要論點是今時不同往日,不贊同發達國政府為遏抑樓價推出辣招,建議對症下藥設法增加供應,但老畢感興趣的乃美國樓市。疫情下看到不少報道,諸如買樓不用睇樓、售價高於叫價、全現金交易、住宅放盤火速易手,七嘴八舌,引發美國正在醞釀樓市泡沫2.0的憂慮。沒錯,資產市場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惟細看當年今日,大相逕庭之處甚多,不妨擇重點一談。

單看價格升勢,美國樓市着實熱到燙手。追蹤全國樓價的Case-Shiller指數最新按年上升11%,漲幅十五年最大;數據止於今年1月,未來數月漲幅估計更可觀。然而,從【圖1】可見,信貸評分最高(760分以上)、首期支付較多的客戶,今天在美國按揭貸款發放中不僅佔比最高,疫襲後且持續上升。

這意味着什麼?大家只要看看同一幅圖顯示的2004至2007年借款人信貸質素分布,馬上就會發現當年今日無法相提並論。單憑這點便足以說明,美國樓價升幅較諸十五年前也許不遑多讓,惟次按時期銀行為求多做生意,阿豬阿狗無任歡迎,何況證券化下風險齊齊承擔,濫批貸款何懼之有?反觀現在,兩個世界矣。

值得補充的是,《華爾街日報》早前報道,美國按揭信貸可得性(mortgage credit availability)為2014年以來最低。在老畢看來,這個現象要麼反映銀行基於業務考慮縮減房貸發放,要麼準業主因擔心疫情影響工作或家庭財務而押後置業。不論哪個原因,此類潛在買家只要符合要求,日後敲銀行的門並成功上車,樓市增添動力並非難事。

本港上市公司中,與美國樓市相關性較高的首推家居維修電動工具製造商創科實業(00669)。兩個月前,老畢在《福布斯》讀到一篇關於該公司「疫」市下堅持向前望、最終化危為機的報道。

疫潮初起時,創科可謂四面楚歌,先是位於東莞的最大廠房去年2月關閉十天防疫。一個月後,最大客戶家得寶(Home Depot)縮短店舖營業時間,並嚴格限制人流。如今看來,此等措施屬新冠初期指定動作,惟這個美國家居DIY連鎖集團貢獻創科銷售近半,當時形勢險惡前路茫茫,但創科還是選擇了逆境自強,關乎長遠競爭力的研發開支不縮反擴。

危機乍現以攻代守

此股年初以來錄得約兩成半升幅,大幅跑贏同期回報不足半成的恒指。過去一年相差更遠,創科累漲1.4倍,恒指升幅僅16%【圖2】。美國樓市於疫患中大放異彩、足不出戶等「宅生態」惠及創科,事後回望自然不假,可是危機乍現以攻代守,當機立斷並不容易。

看完《福布斯》的報道,不得不講番句,買了此股的投資者,抵賺!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