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
上周於美股上演的大逼空事件,很可能成為金融史冊中的重要章節。執筆之時,好淡雙方仍在角力,故事還在繼續,遠未到結局。如果沒有打算落場,除了吃花生看戲,箇中情節實在值得每位投資者深刻反思。
新世代的控訴
由一班新生代投資者策動的一次逼空行動,當中夾雜反霸權、反建制、仇富,以至對社會上諸種不公的控訴,參與者試圖合群眾之力去挑戰傳統華爾街所代表的金權社會。期間美股券商曾一度停止散戶買貨,即只准大戶圍爐,不許百姓取暖,被指摘用骯髒手段偏袒大戶,令事件進一步躍升至政治層面。就連我身邊的年輕同事都揚言要加入聲援行列,全球年輕散戶同仇敵愾,誓要貪婪的金融大鱷百倍奉還。
牌面上,沽空機構已相繼認輸退場,散戶(暫時)大獲全勝。問題是,然後呢?
最基本的股票交易必須買方與賣方同時存在。然而,市場經常有種錯覺,彷彿交易只需單邊便行,例如一隻股票大成交上升,市場就會認定大部分人在看好。實情是,交易所以能夠達成,就是因為有同等數量的人願意在該價位沽出,至於誰看對誰看錯,則事後先知。因此,我們頂多可以把大成交上升,理解成買方相對比賣方進取。正如一位莊家所言:「掃高有何難,沽(到)貨才算數。」即使散戶佔上風,大戶看似節節敗退,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誰將進場用更高價格把早已炒至比天高的火棒接走呢?是你身旁的那位好戰友嗎?
沒有壞蛋與好人
利用某種意識形態煽動情緒以達到目的並非新鮮事,例如成功的企業會把使命寫成「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相比起「讓股東們賺很多錢」,肯定更容易籠絡人心。問題只是,光是出於良好意願,並不能保證有好結果。又或如股壇長毛曾撰文指出,早前不問價掃入壹傳媒(00282)的「撐場」行為,實際只「支持」了在高位散貨的賣家。
我理解大眾對華爾街大鱷的厭惡,尤其因市場偏好看漲,沽空機構很易被標籤成壞蛋角色。實情是,短線炒賣遊戲之中根本沒有「好人」這個設定。每位玩家都希望從別人身上拿得着數,因一人所得必是另一人所失。既然參與者早就立心不良,試圖把你死我活的飢餓遊戲轉化成同心共建烏托邦的勵志劇目,估計難以得逞。
儘管故事很有可能以悲劇告終,但當中出現的新世代力量卻是毋庸置疑,不能忽視的。或者還有些未願瞓醒的古老石山仍質疑事件背後有外星勢力撐腰,但事實擺在眼前,科技促使人人成領袖,平民素人皆可擁有足以撼動歌利亞的驚人力量。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這股風暴會否吹襲本港市場?如是者,又會帶來怎樣的搵銀機遇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政府如何開源不節流? |
上一篇: | 美中政策一鬆一緊下的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