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0月16日

與CEO對話

【30天免費閱讀】30多年地產心得

統籌:陳志輝教授及中大EMBA課程

主持︰陳志輝、張璧賢

嘉賓︰蔡宏興(華懋集團執行董事兼集團行政總裁)

 

陳 陳志輝 張 張璧賢 蔡 蔡宏興(Donald)

 

張:Donald你好,據悉你由加拿大回流香港。你小時候就已移民,對香港的印象是否已很模糊?

蔡:我在小四左右移民加拿大,對香港印象最深的是寶血小學的校園生活。我記得當時有一間名為「華苑」的小食店,其馬豆糕絕對是天下第一美食。我一邊吃的時候,附近就會有馬伕把山光道馬房的馬,帶到跑馬地馬場,那時十分熱鬧,在社區裏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也因此我特別喜歡城市設計,因為小時候在街上感受深刻。

張:你小四時移民加拿大,一切都得重新適應了。

蔡:言語不通是困難之一。幸好加拿大學校的老師都非常關照我,讓我能慢慢融入。我在那邊雖然上公立學校,但學校都有獨立校舍,又有操場,環境之優美真令我意想不到。因此我有一個願望,希望將來參與建築美麗的校園。

小時熱中建築設計

張:你自小喜歡建築,長大後便修讀設計,入讀了非常有名的羅德島設計學院。為什麼你不選讀工程,要讀藝術?

蔡:美感能令我快樂,在繪畫和研習藝術之時,那種美感和空間帶給我安寧的感覺,我感到更願意投入追隨這個志向。

陳:你的第一個學位是設計藝術,但你打算成為建築師,因此再修讀建築系。是否因為最終也覺得有需要腳踏實地?

蔡:的確有所關聯。建築當然要實用,最基本的要求是樓宇不能倒塌,但工程師能在這方面幫忙。建築師最重要的角色,其實是想辦法令人在踏進樓宇之後有一種喜悅感,或是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建築除了是一種專業,更是一種文化創作,文化元素是重要的。因此中國、日本和西方各有不同建築,這是文化的一種延續。

張:你終於圓夢,留在加拿大工作,但後來又為何回到香港?

蔡:我那時候非常幸運,溫哥華正在準備1986年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因此我獲得工作。在世博會完結後,城市變得過分建設,經濟開始收縮,建築項目減少,我便沒有工作和收入,因此就決定回港。

早期代表作「中環廣場」

張:Donald在1989年加入信和集團,負責「中環廣場」項目,本是良好的實踐契機,可惜遇上天安門事件,令香港人對這個地方失去信心。當時你需要趕快完工,可以分享當中的經歷嗎?

蔡:這是信和、新鴻基和菱電的合作項目,他們在1月以天價投得地皮,但6月就發生天安門事件,一眾老闆不禁緊張起來,要求盡快完成項目。我們整支團隊每天加班,大廈最後分三期入伙,目的是盡快獲得收入。結果大家只花了34個月,就獲得第一期佔用許可證,即臨時入伙紙,破紀錄完成這項地標工程。

該項目是當時全球最高的混凝土建築物,採用了不少嶄新的建築技術,包括以造橋常用的Grade 60混凝土來興建更強壯卻體積較小的柱體,節省了不少空間,增加可出租的面積。我們當時以增加收入為首要目標。而且,使用強化混凝土可以及早拆除支拆架,縮短建築時間。

陳:有些人一旦被催促就容易混亂,有些人反而表現鎮定,你當年的合作班底是怎樣的?

蔡:我非常幸運,這項目對幾家公司來說都不容有失,因此精銳盡出。我們的建築和顧問團隊都是相關專才,包括Ove Arup工程顧問(悉尼歌劇院的工程師),對於建築結構和設計,他們有很多想法。

加入Norman Foster建築事務所

張:除了中環廣場,你的另一項代表作──「香港國際機場」亦打破了紀錄。

蔡:1989年後香港推行「玫瑰園計劃」,我很幸運能加入Norman Foster的Foster + Partners建築行。

陳:Norman Foster是建築大師,不少建築系學生都渴望見他一面,而你有幸能加入他的公司,為何它會聘用你?

蔡:當時他正尋找擁有AP(Authorized Person,認可人士)牌照的香港建築師,即可以「入則」、「簽則」的專業人士,而我剛好擁有這項資格。雖然不少人也具備此一資格,但在交流的時候,他看到我過往的工作,發現彼此的想法接近,因此我獲得這個機會。

張:為什麼他希望聘請香港本地的員工?

蔡:大概受當時環境影響,香港國際機場大樓的承建商是BCJ,即由兩家英國、兩家中國和一家日本建築公司聯營,那是為了防止中、英其中一方獨大,同時又能善用日本的技術。

陳:我相信這就是香港人的特質──super connector,就是「百搭」的意思,你能結合中西文化,畢竟你在加拿大學習和成長,也在本地完成過一些著名的工程,正正符合他們的需要。

張:與此同時,你也代表香港人完成了一項「快而準」的工程。

蔡:Norman Foster負責的首個機場項目是倫敦的第三機場,面積是香港機場的三分之一,花了10年時間興建;而香港機場就花了7年時間。他接下來的機場項目,就是比香港機場更大的北京首都機場,過程只用了四年。可見累積經驗是相當重要的。

保育項目「南豐紗廠」

張:後來你出於什麼緣由加入南豐呢?

蔡:香港機場在1998年竣工,當年遇上亞洲金融風暴,Norman Foster的亞洲項目一度停頓,雖然我可以跟隨他到英國開工,但我的家人都在香港,留港會比較方便。起初也沒想過會在南豐工作18年,但是陳廷驊的千金陳慧慧小姐對我很好,所以一做便是18年。

張:在這期間,你最滿意的項目是哪一個?

蔡:相信是荃灣的南豐紗廠,這是保育項目。陳小姐及其家人確實很值得我們尊敬。本來可以重建發展,賺取可觀利潤,但他們希望為香港留下一點回憶。

第四、五、六廠正是陳廷驊先生事業的發源地,他們希望保留這個根,把一部分改建為展覽館。南豐紗廠不僅帶大家回首過去,也向前進發。雖然紡織生產線已搬離本地,但是其他服務如買賣和設計,有的依然在香港進行。為此,在保育紗廠以外,我們添加了新元素,推出Incubation Program(培育計劃),支援創科、創新的年輕人在這裏創業,以「tech-tile」融合紡織和新科技。香港若能保留更多這類項目,社會便能加深了解本地歷史,也能鼓勵年輕人創業,繼往開來。

陳:有沒有人問,為什麼不建房獲利,而要走看似非牟利的路線?

蔡:我想也有的,可是我們不能過於短視。現時的商業社會重視品牌,但品牌不是金錢所能換取的,而是取決於品牌的成就。另外,除了自身利益,我們也希望為整體社會帶來經濟回報,創造社區財富。

地產商應對疫情之道

陳:到2018年,你剛好60歲,有什麼誘因促使你下定決心,加入華懋?

蔡:根據王太(龔如心女士)的遺願,華懋現時再沒有任何獨立個人股東,亦不屬任何家族,集團日後所創造的財富,都會用作回饋社會,推動慈善公益項目。這個理念與我的人生觀非常接近,我認為做人除了改善家境外,還應做得更多,在社會造福人群。

張:華懋集團不再屬於任何獨立股東或家族,這讓你在管理上面對怎樣的挑戰?

蔡:我們強調「三重基線」,除了要確保投資有合理回報外,還要注重集團的社會責任;我們需要思考如何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另一個關鍵是可持續建築,畢竟地球的資源並非無限,我們也要替後人設想,為地球保育盡一分力。

陳:現時面臨疫情,許多企業都受到衝擊,你又如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

蔡:本次疫情衝擊下,我們酒店的營業額也一落千丈,同事也會擔心。有見及此,我們召開會議,向員工說明不希望減薪裁員,以免大家的生活受到影響,並且鼓勵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幫助公司開源節流。員工也十分團結,願意多走一步,讓我們在本地客源方面做出一點成績。在商場業務方面,商場內很多小餐館其實並沒有資源做外賣服務,所以我們提出減租安排以外,還從酒店調配人手,幫助這些小商戶提供外賣服務,以期渡過難關。

陳:在疫症之下,你們如何吸納本地客源?

蔡:我們知道很多返港人士或其家屬需要接受隔離,所以華懋的如心南灣海景酒店是最早接受自願隔離人士的酒店之一。酒店員工起初可能會有疑慮,我們便特意請來專家講解病毒的傳染途徑,同時提供設施讓員工保持個人衞生,甚至引進機械人送餐服務,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病毒傳播風險;務求在服務客人之餘,亦為員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張:除了酒店業務外,疫情有否為你們的其他業務帶來契機?

蔡:以地產發展業務為例,多年來住宅設計其實無甚進步,甚至略有退步。例如從前我們會採用「明廁」的設計,為洗手間裝上窗戶,但近年卻改為「黑廁」。因應疫情,人們開始提高衞生意識和要求,對「明廁」設計的需求也增加,這驅使我們更着重洗手間的通風和去水事宜,改善設計,提供更健康的產品。

香港亦面臨人口老化問題,但現時卻很少住宅針對長者巿場。有見及此,我們在觀塘安達臣道的住宅項目,嘗試擴闊走廊,並把洗手間建得更寬敞。每當看到市場有需求,我們就應該思考如何改善現有產品來迎合之。

忠於自己便沒有失敗

陳翠珊(EMBA 2021學生):聽了你的成功經驗,想請問你在人生路上有沒有遇上一些困難或難忘的失敗經驗,以及如何克服?

蔡:我想這是心理問題,你若覺得某件事情屬於失敗,它就自然是失敗的。你如果連90分也不滿意,便會覺得那是失敗,但有些人覺得50分已是成功。在我的角度,總而言之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盡了力,不管結果如何,也不代表我是失敗還是成功。外人可能會評價Donald做得差或者好。但我覺得盡了力,便等同忠於自己,那便沒有失敗。我們不能自欺欺人,捫心自問有否盡力,有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楊振宇(EMBA 2021學生):現時香港的環境錯綜複雜,受眾眾多,各有不同要求,你會如何取得平衡,同時不會讓自己的偏好影響決定?謝謝。

蔡:我們要了解世界是多元的,它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像有些人喜歡古典藝術,有些喜歡抽象、現代的,每項事物都各有不同的美感和優點,我們需要去了解和學習。如果我們太過主觀,便會錯過世上很多美好的事物。

整理:謝冠東

 

《與CEO對話》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由9月13日起,一連八集,逢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於香港電台第一台(FM 92.6–94.4)播出。節目亦會相繼於港台電視31/31A、有線財經資訊台、now BNC及now Direct等頻道播放,時間請參閱EMBA網址︰https://www.emba.cuhk.edu.hk/radio-tv-series/。聽眾亦可透過港台網站(radio1.rthk.hk / tv.rthk.hk)、流動程式RTHK Mine、RTHK On The Go及RTHK Screen收聽、收看或重溫節目。

* 節目預告:10月18日嘉賓: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創辦人梁瑞安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