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9月26日

曾國平 經濟3.0

十七世紀中國不及歐洲船堅炮利?

有些歷史學者擅講故事,可以將複雜的史料、矛盾的立場,以及政治、軍事、科技、經濟等不同領域的事實,井然有序的整理成一個有頭有尾的「劇本」,令讀者像看電視劇一樣追看下去。當然,有此能力和志趣的歷史學者是少數,近年有代表性的其中一位是美國埃默里大學的歐陽泰(Tonio Andrade)。他的《火藥時代》(The Gunpowder Age)在本欄介紹過,今次想講他更早的《決戰熱蘭遮》(Lost Colony)。

鄭成功攻陷熱蘭遮城

鄭成功攻佔台灣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荷蘭是亞當史密在《國富論》中常常提到的國家,為發達國家的典範,國內經濟蓬勃,國外貿易興隆,殖民地實力超越西班牙、葡萄牙,十七世紀轄下領土的一小部分,就是台灣。明朝覆亡,清兵入關,誓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由廈門退守至台灣南部,跟駐紮在當地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展開持久戰,攻陷熱蘭遮城,取得最終勝利(但不久之後鄭成功就病死了)。

鄭成功在日本出生,甚受武士道精神影響,據說直至今天,除了諸葛亮和岳飛,最廣為日本人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就是鄭成功。既是武士又是海盜,加上他的性格就如章回小說角色一樣剛烈鮮明,描述其傳奇一生已經夠引人入勝。

同樣精采的,我認為是整個戰爭過程。台灣海峽以風高浪急著名,在夏天尤其變幻莫測,雙方軍事策略的成敗,往往就取決於每日天氣。

同樣隨機的,就是雙方的大小軍事決定,例如鄭成功軍隊由於人多勢眾,很快已出現糧食危機,荷蘭本來可以圍堵政策拖延下去,專注在海上攔截其糧食來源,等鄭成功的軍隊慢慢餓死,但以揆一(Frederick Coyet)為首的管理層卻決定出動出擊,結果慘敗,雙方形勢為此扭轉。

中荷軍力非一面倒

戰爭如此緊湊,如此繫於「天意」和一念之間,證明中荷當時軍事實力相當接近,並非一面倒。歐陽泰詳細論證的,就是荷蘭軍事科技上只有兩個明顯優勢,一為船隻,一為堡壘,兩者都為鄭成功帶來相當麻煩,但軍隊紀律訓練和槍炮武器使用,荷蘭是未必及得上中國的。

埋身肉搏直接驗證

此書原意,其實是驗證歷史學的兩套理論。根據傳統的軍事革命論,歐洲早在十六世紀,軍事科技以至政治管理制度已比亞洲遠為優勝。這套聽來有點大歐洲主義的理論,後來受到挑戰,主要論點是理論支持者對亞洲軍事發展了解不深(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西方歷史學家仍普遍認為槍械是歐洲發明)。隨着更多考古發現,歷史學者證實,亞洲的軍事發展其實比歐洲要早幾百年。軍事革命論者於是反駁,就算亞洲發明得早,正所謂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後來歐洲的確將軍事科技發揚光大拋離亞洲,所以新證據根本未能駁倒理論。

分辨兩派的論爭,這場在十七世紀、比鴉片戰爭早200年的中荷之戰就有特別意義了。歐洲和亞洲打仗有多厲害,只分析各自的戰爭歷史的話,是難以分出高下的。

最直接的驗證方法,當然是看雙方「埋身肉搏」的結果。歐陽泰從這場歐亞主要戰役得出的結論,就是兩國軍事科技力量分別不大,只可說荷蘭稍為先進一點,並非強弱懸殊。只是在鄭成功死後不久,整個亞洲莫名其妙地和平起來,相反歐洲卻一直戰爭頻仍,小小距離,就拉闊成後來明顯的差距了(就此論點,他在《火藥時代》有更詳細討論)。

歐陽泰對此戰爭的精采分析,當然不能就此平息兩派論爭,而我這個做實證研究的經濟學者,也懷疑在一個data point上反覆鑽研統計的說服力到底有多大。只是歷史不像電腦遊戲或數學模型,不能「模擬」出歐亞在不同時代戰爭的結果。主要戰爭就只有這一場,不能回到過去再打幾次,誰是誰非的論爭還是會繼續下去。以有限數據作大膽推論,有人認為是歷史學的先天局限,但對我來說,這正是歷史的迷人之處。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