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26日

徐家健 經濟3.0

防疫抗疫基金不應用來分化社會

任何政府,做生意都不是本業,不在行也。最近的例子先有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稱:「當日全日禁堂食,先發現有好多人仲要返工。」再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真情和應:「落大雨先知咁多人戶外工作。」然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勸:「年輕人搵工不要太揀擇,應放下身段……洗碗掃地都係工作經驗。」但論政府對市場的無知,首推還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星期就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發表的言論。

鬥地主是土匪邏輯

不要誤會,2800億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約一成,特區政府在過去數月推出的各種支援經濟及個人措施,規模絕不算小。然而,防疫抗疫基金的分配卻有分化社會之嫌。

勞力、資本、土地都是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保就業,從生產角度看,就是補勞力,補助的補。為什麼沒有補資本、補土地呢?

價格理論的分析很簡單。又是從生產角度看,當各生產要素替代性高,補勞力,生產時就會採用更多勞力。除非產量大增,資本及土地的應用都會減少。在經濟衰退時補勞力,勞力採用下降的速度,會比其他生產要素應用的下降速度低。然而,這樣扭曲生產要素市場,生產者降低成本的誘因便會被扭曲,市場效率因此會大打折扣。

現實世界的市場裏,短期而言各生產要素要替代較為困難,因此只保就業對市場不會造成太大扭曲。但長遠而言,長保就業會導致生產過於勞力密集,並削減市場投資資本和土地的誘因。但要進一步扭曲市場,莫過於保就業加上鬥地主。

鬥地主,輕則向土地額外徵稅,重則沒收土地。短期來說,鬥地主是快速增加政府收入的方法。可是長遠而言,鬥地主只會削減市場投資土地的誘因,這是破壞私有產權摧毀經濟制度的做法。公平嗎?要知道,生產要素的供應彈性愈低,需求改變對租值收入的影響便愈大。

假如你曾投訴需求增加得益的只有地主,那麼需求減少受損的為什麼不又是地主呢?鬥地主,不是輸打贏要是什麼?

無奈,政府一眾高官,包括自稱讀經濟的,對價格理論都是一知半解。特首這樣話:「作為業主,如果只是有一個舖位,自己都很艱難,我們都很難對他有很大的要求;但對於一些大型商場業主,我在此再次強烈呼籲他們要為其租客,尤其是受今次疫情重創的行業──飲食、零售、個人服務等行業,包括旅行社──提供租務方面的紓緩,無論是租金減免、免收管理費或不對不能夠按時交租的租客採取行動,例如停止租約、採取法律行動或要求這些租客撤離。」

我們要問,如果只是有一個舖位已經很艱難,擁有一百個舖位為什麼不是艱難百倍呢?疫情下市場需求大減,人工跌,租金也跌。我看不到大型商場業主為什麼不是面對着百倍艱難的經濟困境。只有「補勞力」而無「補土地」,已經不合乎經濟邏輯;再要「鬥地主」,除了他們有錢,我再也想不到什麼原因。有錢所以搶,這是土匪邏輯。

除了鬥地主,特首還抽出「超市」和「物管」兩個行業點名批評:「我們覺得有兩個行業其實並非受到疫情很大的影響,所以未必會出現大規模的裁減員工,一個是大型的物業管理公司,因為它都是代租客及業主聘請員工當保安或大廈管理員;第二方面是大型的超級市場,甚至有統計數字指它們的生意額可能沒怎麼下跌,是平穩的。在第二期的『保就業』的申請中,對於這些行業我們有要求。」

無理針對超市物管

政府憑「我們覺得」?說好了的「實證為本」呢?我敢說,兩大超市的生意再平穩,都比不上網上超市的逆市增長。針對兩大超市,又是土匪邏輯。至於物業管理,翻查『保就業』的獲批申請名單,除了因「鬥地主」之名,又是想不出任何經濟邏輯。

要針對性地資助個別行業,簡單加強資助被政府在疫情期間禁止營運的行業便可。以為靠「鬥地主」爭取民望,只會進一步分化社會。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名譽高級副研究員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編者按:徐家健教授最新著作《經濟學說藝術投資》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