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6日
疫情對經濟衝擊尚待估算,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急不及待向中國追究疫情責任,中美雙方口頭上相當劍拔弩張,最近「侵侵總統」更表明「中美貿易戰2.0」正在悄然啟幕。
疫情下各國經濟元氣大傷,本應該休養生息,不過特朗普不是平常人,疫後環球消費需求必然大減,假如讓中國出口正常化,只會令製造業供過於求的困境更難擺脫,因此現時以貿易戰制衡中國出口,重新打出「美國製造牌」,誘因比特朗普上任以來任何一刻都來得大。無論是為經濟還是為選票,似乎由現時到年底美國大選前,中美經貿關係一波三折,應是難以避免。
環球股市自今年3月大跌以來,不少地區股市都已反彈之前跌幅的一半,如美股一類市底較強的股市,反彈幅度更逾六成,其實是反映疫後經濟快速恢復的極佳情況。不過,觀察較早捱過疫情高峰的亞洲多國,會發現城市解封後消費需求報復式反彈沒有如預期般出現,消費數據仍然相當疲弱。
另一方面,城市解封後普遍見疫情出現反彈,可見各地出現二次感染的機會甚高,連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近日亦罕有吹淡風,指經濟疫弱會持續一段時間,變相抹殺經濟出現V形反彈的可能性。
美純本土經濟股可守
中美在政經方面都愈走愈遠,分歧之大猶如「新冷戰」再現,令本來悲觀的經濟前景更形黯淡,而相關憂慮亦開始反映在投資市場上,貿戰主角美國及中港等股市,難免高位回落並出現急劇調整。不過,筆者認為調整後才見真章,美國以往在貿易戰期間,經濟受損害較少,加上美股中不乏互聯網服務及必需消費品等純本土消費板塊,一旦貿戰重啟,仍具一定防守性。中港市場近日亦有類似情況,有資金憧憬中國半導體行業會本土化,港股中芯國際(00981)、A股兆易創新等成為炒作對象,但以基本面論,半導體技術及供應鏈仍牢握在日本、南韓及美國手上,短炒憧憬或許可以,但中長線基本因素現形,恐怕只會打回原形。
最後要留意的是,從白宮近日對中概股施壓可見,貿戰第二回合是有機會演變至金融戰,觀乎近日香港政府種種行徑,正給予美國大好介入理由,港股後市潛在風險,不可不慎。
筆者馮宏遠為華晉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總監,證監會持牌人士。筆者及筆者客戶並未持有上述股票。
https://www.facebook.com/fryingrice/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關節股帶起醫療器械板塊 |
上一篇: | 經濟未穩 投資謹慎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