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又講重啟經濟大計,市場就不斷憧憬美國疫情見頂,美股走勢亦似乎當經濟數據透明,愈差愈要升。上周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達520萬人,過去一個月合共2200萬人在等救濟,僅次於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從數字看上去的確很嚇人,不過相對於經濟失速程度,更重要的是經濟停擺為時多久。
經濟停擺 6月底為死線
《日經新聞》早前對全球大企業作出估算,假設連續半年收入減半,大約有三成大型企業會耗盡資金,不過中小企體質就肯定再弱得多。阿米綜合在美國圈中朋友看法,6月底大概已是死線。保住中小企十分重要,倒閉潮不只會令銀行壞賬壓力增加,更麻煩的是本來中小企裁員後,待經濟恢復就會重新招聘人手;假如中小企倒閉,這些職位就會永久消失,要美國長期背負15%以上失業率,對社會各方面的衝擊絕對不簡單。
無獨有偶,按「侵總統」的三階段計劃,各州最快可於5月中基本復工,暫時50個州中最少有17個州有意重啟經濟。
經過3月金融市場大斬倉,第二季比較像醞釀危機的空窗期,就算下一波危機有機會出現,「抵買之下,必有勇夫」,投資者暫仍相當樂觀。假設進入「疫情模式」,行業贏家輸家重新洗牌,趨利避害仍可大炒一番。
選股趨向兩極化,市場資金願意加倍追逐「抗疫模式」下不受影響甚至有受惠的行業,包括互聯網股的在家工作概念、網購平台及周邊服務股等。
互聯網及醫療股受捧
「御宅經濟」興起,不少遊戲廠商跑出,任天堂新遊戲《動物之森》大熱,更開展新型網上社交模式,日本有公司讓在家工作員工在《動森》的島上「開會」,其沙盒遊戲模式亦令此遊戲有望如Minecraft般長壽;另外,少不了與抗疫相關的醫藥及醫療設備股份,包括研發對新冠肺炎有療效藥物瑞德西韋的Gilead Inc.(GILD)。
另一方面,疫情後遺症是經濟衰退、行業倒閉潮以至債務違約,最終要埋單的很可能是環球各大銀行,當然今次會否演變成金融海嘯級數的信貸危機是沒有人知道,不過銀行股有風險無前景已是市場共識。
事實上,從股神畢非德近日亦減持紐約梅隆銀行就可見一斑,再進一步推論,持有大量定息金融工具的保險公司亦有機會被波及,歐洲及英國監管機構都同時要求及呼籲銀行和保險公司暫停派息,筆者認為並非巧合。由此可見,歐美金融股短期應該都難有運行,暫時規避為佳。
筆者馮宏遠為華晉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總監,證監會持牌人士。筆者及筆者客戶並未持有上述股票。
https://www.facebook.com/fryingrice/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房託回購為股東創富 |
上一篇: | 沒有未來價值的老牌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