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29日

姚穎謙 上善若水

毋懼新冠肺炎的ABC

作為香港人,筆者一直以港人的抗逆力(此時也包括抗「疫」力)深以為傲,在去年起的新冠肺炎陰霾中,有汲取2003年沙士前車之鑑,港人事事小心為上(最誇張是零酒精成分的Tempo濕紙巾都可以在2月幾乎一整月斷貨!),又在各自職份上各展所能,互相幫助,有專業認真的醫護人員,有卓越的大學科研,使本港縱毗鄰廣東但疫情可控。

環顧全球,情況卻可能大有不同:意大利數百案例只由兩名大陸遊客引發、伊朗才幾日也成了病毒溫床,可見政府和衞生部門稍有不慎,都可以令疫情變得複雜兇惡,而文化上的差異,又使固有手法難以變更(如日本由上而下的體制,南韓不用公筷的共餐習慣)。它們受到的衝擊很可能造成骨牌效應,傳播速率成為最大的巿場風險,怎能令人不擔心?

然而,股巿升跌有時,看了「上善若水」7年的尊貴讀者或許也與筆者一樣已經看化,而研究功夫卻時刻不能怠慢。時間短而想分析的公司又多,寫哪家好?千思萬想,在今次研究高Beta(波幅大於大巿)但不受中短期環境衝擊,和已分析過其對手(美方代表Boeing〔波音〕於2月初一連兩周率先看過)的Airbus(空中巴士),有理由跟大家一同分析。

Airbus的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集團(European Aeronautic Defence and Space Company, EADS),由法國、德國、西班牙資本的多間公司重組而成,現時股權分散,除了眾多基金公司外,最大股東為法國政府(11.03%)、德國政府(透過投資公司GZBV持有11.01%)和西班牙政府(4.15%)。Airbus是多國的最大僱主(如在英國聘用14000人),航空製造又是主要外滙來源,加上擁有頂尖的軍工科技(除了最大部門Airbus製造業務外,還有直升機製造和國防及太空科技部),這都使Airbus成為矚目股份。

中產崛起帶動航空需求

因為投資延後和減少出門的兩大原因,航運股大受打擊,然而購入飛機卻是航空公司的長線投資;雙頭壟斷的Airbus和Boeing因中產化的趨勢持續而長期受惠。

據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料,自1萬年前農耕社會講起,歷史上從未出現目前比例的中產以上階層,而增長人數主要來自於中國帶領的亞洲地區,如在2009年18億人的中產群體中,歐洲佔6.64億人,亞洲5.25億人和北美洲3.38億人,亞洲人佔29%,惟至2030年預料環球中產人數增至49億人,亞洲人佔66%。

過往數據顯示,擁有可消費收入,人們首先最想去旅行,以中國為例,2000年只有5000元人民幣人均可消費收入(年度計),國內旅行次數和出境旅客人口佔比為0.5次和1%,到2020年達40000元人民幣人均可消費收入時,則升至4.5次和17%。中產化出行人次增加令飛機使用量大增,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估計,環球出行人數在2036年達到78億人次,較現時的45億人次,大升七成,正是分析師們常掛在口頭的長期航空業基本面(long term aero fundamental),是Airbus等寡頭壟斷者備受追捧的原因。

再說,Airbus和Boeing兩雄稱霸的格局有望維持,對Airbus來說也是一大喜訊。本來中國欲爭朝夕長短,希望藉低價(只售5000萬美元,是兩間對手同類飛機的一半),從而確立ABC(Airbus、Boeing,以及Comac of China中國商用飛機公司,專門生產C919客機)的三國鼎立局面,但特朗普治下的華府卻以禁止向中國輸出發動機向中國施壓,原因在防止中國透過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從現成產品取得技術規格等逆向知識探求過程)偷師取得核心技術。

如此一來,Airbus因沒有Boeing的大問題,卻有同樣護城河極高,因而成為資本巿場萬千寵愛在一身的製造股。

Airbus受益於Boeing的不幸

既然客機製造長期由Airbus和Boeing主導,那A餐和B餐應選哪份?直至執筆之時,Airbus是沒有中短期羈絆(overhang)的唯一一家。Boeing近兩年來的多災多難使Airbus成為重大受益者,鑑於737 MAX事故頻生(最近還有油缸發現雜質的技術問題),多國航班都捨Boeing而去。而737 MAX與Airbus的A320系列相似度甚高(如737 MAX 8或9,與A320 neo在載客量和飛行距離幾乎一樣),這令A320取代737成為歷史上最賺錢系列,Airbus的印鈔機器顯得順理成章。

相對Boeing有737 MAX因MACS系統問題全面停飛,沒完沒了的磨練,Airbus的行賄官司顯得非常可控。

事緣Airbus被揭露在多達20個國家內透過行賄而得到工程合約。不過,美國、法國、英國監管機構頒令罰款36億歐羅,就算是人類企業史上最大罰則,對於龐大的Airbus依然不難消化(以A320 neo價格為例,售價5000萬歐羅,每架經營利潤1400萬歐羅,罰款即約257架飛機的利潤),而2019年Airbus售出飛機863架次是歷史新高。航空客運的長期需求存在(本年交付機數增至880架),巨額罰款去除不明朗因素反是好事,難怪消息在1月28日傳出後股價不跌反升。公司宣布在虧損12億歐羅的同時,增加派息至每股1.8歐羅,較2018年增9%,見證管理層對遠景的信心。

生產規模的增加,加上Boeing的不幸事故作為「靚助攻」,Airbus股價不升也難,從2016年8月的52歐羅,在不足4年間升至目前126歐羅。那麼,在Airbus已抵目前大幅躍升的現價,它與Boeing如何比較?

從交付機種,管理層變更中,如何可以判別兩間公司在未來潛力看孰高孰低?下次再談。

CFA、FCPA、財務總監

專頁:facebook.com/yiuwinghi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