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20日

華菁Debate

深滬是否加速取代 還看香港自身發展

上期,我們邀請了10位不同背景的在港青年,他們分別來自北京、江蘇、廣東、福建、陝西、香港等地,暢談對於深圳、上海是否將加速取代香港,他們觀點不一,就此展開辯論和共創,其中5位的觀點上期已看過,現再看餘下5位。

人幣國際化帶來機遇

胡曉貝觀點:深圳、上海與香港是並列競爭、資源互補、互相成就關係,並非取代關係。

近來香港社會動盪,相比之下,上海和深圳的社會和政治穩定,經濟長足發展。無可否認,去年中開始的香港社會運動,確實令經濟受挫,但這些只是短期的影響。香港經歷過97、03、08年多次危機,經濟進入低谷又復甦繁榮,幾經風雨,乘風破浪,經濟體制也因此變得更加有韌性。

國務院早前印發了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其中多次着墨深圳的經濟發展,例如人民幣國際化先行先試、開展數字貨幣研究等,希望推動其國際金融形象,令一些人士憂慮深圳會成為香港的金融對手。

然而,我卻認為這為香港帶來了機遇。香港是其中一個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儘管社會運動令離岸人民幣交易有所萎縮,但全球70%以上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仍在香港。

相比之下,深圳的人民幣資本賬戶受外滙管制,尚未對外開放,要想「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必須借力與國際資本市場成熟接軌的香港。此外,政策還提到要加強深港金融產品互認,實現兩地金融產品相互覆蓋。這將會進一步加強兩地在「深港通」、「債券通」、基金產品、公募與私募基金產品之間的「互聯互通」,深港兩地的角色缺一不可,互助互惠。

三地應考慮互相合作

李琛觀點:香港的地位在短期內很難被上海和深圳取代。

上海和深圳雖然在改革開放後經濟文化突飛猛進,GDP已經超越香港。但我覺得短期內是無法取代香港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以下方面:

1. 獨立自由貿易體。資金和貨物自由出入,貨幣自由兌換等吸引世界各個國家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在香港經營業務。

2. 稅收便捷,稅負較輕。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經營稅稅率很低,吸引國際人才來港就業,同時吸引企業來此設立分支機構。

3. 司法獨立,法制環境優良。獨立和完善的法制體系為各國企業在香港經營創立了平等的環境。

因此我覺得香港的地位在短期內很難被上海和深圳取代,反而應該多考慮三個城市如何互相合作從而為中國的繁榮富強走出嶄新的一頁。

社會撕裂失外資信任

陳曦觀點:深圳、上海是否將加速取代香港,取決於香港自身發展方向。

作為一個在香港和深圳生活過8年的人,我從近年來的所見所聞做出一些揣測:深圳、上海完全取代香港可能嗎?可能。時間長短取決於香港本身發展方向。

深圳、上海的GDP已經全面超越香港,硬體設施和互聯網高科技行業更是令其難以望其項背。但時至今日,仍有70%以上的外資通過香港進入內地。香港目前是中國唯一的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而且只有一個。

如果僅從作為橋樑的角度,與西方全面對接的法制、金融體系等方面來分析,短期內難以有第二個內地城市能做到,上海不行,深圳也不行。但如果香港目前的類民粹社會運動持續下去,結論就會完全相反。

這從本質上相當於廢掉了自己的橋樑作用,社會內部撕裂,長此以往,會喪失西方資金的信任,也會喪失祖國母親的信任。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世界其他國家難道就不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做生意了嗎?當然不可能。第二個橋樑會很快應運而生。其中深圳或上海的可能性最大。這個過程雖有陣痛,但卻會最快止痛。

成為夥伴同建大灣區

王夢竺觀點:短期內上海或深圳都無法替代香港,長期則取決於香港未來發展方向。

上海作為中國打造的國際化金融中心,是內地最佳的對外名片,但與香港相比,國際化程度和法治環境依然有所欠缺。港幣直接與美元掛鈎,金融資產與財富直接與國際市場相連,司法體系的獨立與完善,這些目前都是香港獨有的優勢。而深圳,作為一座創業型的新興城市,金融、科技和製造業都很突出,比起競爭對手,毗鄰香港的座標使她更應成為香港最佳的合作夥伴,一同建造大灣區城市圈。但近期香港發生的社會動盪是否會動搖到香港的核心優勢?

誠然,短期內上海或深圳都無法替代香港,但假若長此以往的混亂下去,使香港逐漸失去國際社會對其法治體系的信任,國際地位下降,資產流失,到那時,上海或深圳或許就真的有機會取而代之了。又或者暴力破壞程度嚴重升級到港府實在無法處理混亂局面,使得內地迫不得已插手,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小,但如果就此將香港變成像上海、深圳一樣,也就沒有取不取代一說了。

一國兩制優勢難替代

曾昱觀點:深圳、上海之於香港並非替代關係,中國之大可容納三地共同發展。

在我來看,上海和深圳依然難以取代香港。香港長期以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機構來港設立亞洲,還建成了以港元為核心貨幣的金融體制。這一點是上海和深圳都無法達成的。上海雖然也是最早接觸海外的城市之一,但無法在貨幣和法律程度上進一步突破;深圳不僅存在與上海相同的問題,同時在金融發展的歷史沉澱上稍顯稚嫩。香港貨幣體系與美元直接掛鈎,貨幣流通性及國際通用性勝過任何內地城市。鑑於中國將維持擁有港元及人民幣這兩個並行運行的金融體系,上海和深圳的金融系統都很難取代港元交易系統。

此外,對於中國,可以打造更多類似於上海、深圳同類城市,這些城市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就像汽車的發動機引擎;而香港自開埠以來歷經百年沉浮,形成了與資本主義社會更接近的法律體系、社會制度,更容易與西方國家接軌,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香港可以更好發揮與西方國家的聯繫紐帶作用。所以香港不可替代性是來源於「一國兩制」的偉大設計。當然,如果香港制度優勢不在,則可能會被取代,但也不一定是深圳、上海,更有可能的是新加坡、東京,但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因此,深圳、上海之於香港並非替代關係,就像人要有兩隻眼才可以看的更遠、更廣、更清晰。中國之大,可以同時也應該容納香港與深圳、上海,任其發揮不同功能、共同為國家繁榮發展做出各自貢獻,基於此,我認為香港無法被深圳、上海取代。

〈深圳上海是否將加速取代香港?〉之二.全文完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