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
欠債最初看來無關痛癢,債仔只要如期還債,明智地運用貸款,就享有可靠的現金流。可惜人類每每砸壞好事,隨着債主鼓勵借貸,愈借愈多,好事終變壞事。
私人借貸只算小事一樁,政府及企業債務才是重大挑戰,也正是2020年代屬災難歲月的原因。筆者在上周〈企業信貸災難今年續發酵〉的信函,預期直到2021年局勢表面平靜,但底層壓力不斷慢慢升溫,終會爆煲。最近有人剛燃起爐頭,「溫水煮蛙」已經開始。
吾友Epsilon Theory網站創辦人本.亨特(Ben Hunt)近日撰寫名為「恒今」(The Long Now)的系列文章,他在序言解釋「恒今」代表從未來硬推到目前的所有事物,譬如管理層(泛指政府、央行等機構)持續推出刺激經濟方案,不斷在政治加添恐懼。又或指當權者宣稱的現實,不斷向人民灌輸通脹不存在,貧窮懸殊、生產力不足及負儲蓄利率僅碰巧出現。選民被告知身為忠心的民主黨或共和黨黨員,必須投票給荒謬的候選人。在當權者洗腦下,買入荒謬的證券才算優秀的投資者;身為一流的父母、伴侶或子女,必須瘋狂貸款。
雖然本.亨特不單談論債務問題,但筆者一再指出欠債就是「先使未來錢」,雖然當前可以痛快地花費,但未來必須省吃儉用。如果債仔運用貸款得宜,能推動經濟增長,得以償還貸款。可惜現實並非如此,於是消費主導的經濟面臨重大問題。
政府承諾難以兌現
而且人類總愛拖延處理不可避免之事,尤其財政問題更加拖得就拖,無論債主或債仔皆如是。所以本.亨特指出問題的醞釀期往往較預期漫長得多,以「恒今」比喻不斷延長的醞釀期可謂貼切不過。
目前局勢看似穩定,自去年12月以來大市節節上升,若投資於美國股市或買入指數基金並長期持有,必定賺過盤滿缽滿,甚至追求價值或股息的投資者也斬獲豐富。近日筆者憂慮企業債券問題迫在眉睫,真是儍得要命,因為人總傾向拖延問題。為了賺取豐厚回報,大量資金湧入企業債券市場。但為何有錢不賺?全球狀況看似穩定,中美終於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市場顯示一切安好,一如2007年般安穩。惟以史為鑑,踏入2008年金融海嘯湧至。
不過,人類總愛找藉口為自己開脫,認為既然現況穩定,不妨加碼貸款,把爐頭點起。國際金融協會(IIF)全球債務觀測報告(Global Debt Monitor)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債務增加7.5萬億美元,攀升至250.9萬億美元【圖】。2019年11月IIF估計截至2019年底,全球債務將衝破255萬億美元,按年上漲4.8%。債務增長跑贏全球或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亦超越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增長率。
由於欠債愈滾愈大,債務增長率勢必加速上升,預計到2030年全球債務飆升至400萬億美元。當中未計算美國政府高達120萬億美元的無資金準備負債(unfunded liabilities),吾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教授科特利科夫(Larry Kotlikoff)更推算有關負債接近200萬億美元。筆者相信歐洲債務問題不遑多讓,當地政府許下各式各樣退休及醫療計劃承諾,但其稅率已達頂點,難再加稅。當局希望兌現承諾,財赤勢必加劇,必須加碼貸款「填氹」。
筆者一直反對加稅,但掐指一算,若美國政府仍希望達到財政健全,加稅勢在必行,不能再任由人均債務增長跑贏經濟增長,一切也有限度。況且根據往昔經驗,美國政府距離財政健全較預期遙遠得多。
一旦經濟衰退跟隨11月美國總統選舉來襲(重要數據預測經濟衰退可能在目前至明年底間降臨),美國政府又未推行具成效的改革,每年財赤勢將超過2萬億美元,而且難再轉虧為盈,預計到2029年底美國政府欠債超過35萬億美元。
低息引誘企業貸款
大家對美國政府債務憂心忡忡,其實僅是噩夢的開始。企業大事舉債,大量無法償還的欠款可能最終變成政府債務。
上一波金融危機於2008年爆發,禍根正是次級房及相關衍生產品。當時數以百萬計業主汲取了慘痛教訓,在10年內乖乖償還債務。可是按揭問題消退,額外政府債務取而代之,整體債務日趨惡化。目前政府仍能撐下來,僅因經濟仍然持續增長(雖然增長步伐放緩,仍未錄得經濟收縮)。
更糟糕的是,吾友Hoisington Investment Management執行副總裁萊西.亨特(Lacy Hunt)的數據顯示,全球債務生產力(debt productivity,即新債務所產生的GDP增長)下滑,全球每貸款1美元,僅能刺激全球GDP增加0.42美元,債務生產力較10年前下挫11.1%,有關數據令人不寒而慄。
隨着債務增長跑贏GDP增長,預料債務生產力跌幅加快。就算負面事件(譬如戰爭、經濟衰退等災難)未見浮現,全球各處負債節節上升。假如企業仿效業主,過去10年還清貸款,情況不致那麼糟糕。可是各地央行奉行低息政策,導致企業難以抗拒貸款的誘惑。企業欠下大筆欠債,只因能舉債,並非有貸款的需要,所以往往把貸款用於回購股份,提高槓桿率。
難怪吾友Bleakley Advisory Group首席投資總監博克瓦爾(Peter Boockvar)指出目前只有信貸周期,不再有商業周期。各國央行減息,鼓勵各方借錢,但央行不能無休止地減息。當央行喊停減息,流動性乾涸,人人開始恐慌,去年9月回購市場危機等問題將陸續浮面。
所以制定貨幣政策的官員正商討有關問題,部分聯儲局官員以為身處金髮姑娘(Goldilocks)年代,一切恰到好處,認為一再減息,推出量化寬鬆,實在未嘗不可。金髮姑娘出自英國作家騷塞(Robert Southey)筆下童話故事《金髮女孩與三隻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講述金髮姑娘進山採蘑菇,不小心闖進熊屋,趁熊一家三口不在,吃光美食,還霸佔了床做了美夢。由於三隻熊口味不同,金髮姑娘在比較之下,認為不冷不熱的粥最美味,中型的床及椅最舒服。在經濟範疇,金髮姑娘原則指處於不冷不熱狀態,錄得低通脹、低利率、經濟溫和增長,置身舒適圈。
也有聯儲局官員十分關注有關問題,希望撥亂反正,可惜難以扭轉乾坤。無論如何,每個復甦周期只會愈縮愈短,最終復甦告一段落,必須把日漸沉重的債務「合理化」,即經濟學家口中把債務重組/貨幣化/違約。歷史已證明通脹是刺激經濟的良方,可是就算各國央行出盡百寶,依然難以提高所需的通脹。
矛頭指向2020年代末
目前處於「恒今期」,筆者預計前路崎嶇,將面對經濟衰退及金融危機。儘管最後將熬過去,但經濟擴張速度終會趕不上債務累積速度,難再承受債務重擔。筆者在「火車出軌」系列曾列出導致車毀人亡的三個階段,首先陷入困境,垃圾債券市場崩塌,在已經不穩的金融體系引爆流通性爭奪戰(liquidity scramble),從而觸發影響更加廣泛的信貸危機。之後,鬧出借貸「旱災」,由於違約個案暴增,迫使銀行減少放貸,令本來業務穩定的企業難以取得營運資金,結果企業盈利縮水,經濟增長不斷放緩。最終經濟錄得負增長,步入衰退。最後出現政治反響,與此同時,僱主為了削減成本,實施自動化一再裁員。民粹主義反響或導致政府加稅,延長經濟衰退。
筆者預計以上過程將反覆重現,直到「大重置」在2020年代下半期臨降。隨着科技發展蠶食中產階層職位,每當經濟衰退/危機結束,至少每隔4年政治上將會改朝換代,政客許下承諾,最終未能兌現,於是換上新班子,又作出難以履行的承諾,一再循環。
按照筆者版本的「恒今」,目前踏入「碾碎期」(grinding),就算面對種種阻滯,依然向前推進,碾碎所有挑戰。與此同時,債務不斷累積,經濟增長放緩,將拖長「碾碎期」。最終「大重置」來臨,引爆震驚世界、跨越世代的危機。
吾友人口統計學家侯尼爾(Neil Howe)在合著的《第四彎》(The Fourth Turning),預言每隔80年出現世代交替巨變,對上一次巨變為二次大戰。另一好友經濟分析師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在快將推出的新作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暫譯《寧靜前的風雨》),指出地緣政治世界存有兩個周期,每個循環分別歷時80年及50年,兩者將在2020年代末重疊。兩人均把矛頭指向同一時間,看來絕非巧合,皆因2020年代下半期正是「大重置」到期日。
屆時政治及社會紛爭湧現,市場重整所有債務。市場經過「清洗」,獲得新估值,所有資產價值經過重設,得出贏家和輸家,人人不會承受同一苦難。在政治上,無論左翼抑或右翼政黨,民粹主義皆會抬頭。雖然雙方看似南轅北轍,實質均反精英主義為本身利益,把代價推給他人。看來難免暴力不斷,但最終彼此厭倦鬥爭,在市場強迫下作出讓步。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深圳上海是否將加速取代香港? |
上一篇: | 中國人均日耗2公斤大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