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
對比1997年回歸初期,香港在中國的重要性似乎已大不如前。據統計,香港佔中國GDP的比例由當年的約20%,降至今天的只有約3%。與此同時,深圳、上海在經濟規模、科技創新及創業活力等方面都已超過了香港,特別是香港近期的社會動盪,引發了一個話題:深圳、上海是否將加速取代香港?
針對這一話題,我們此次邀請了10位不同背景的在港青年,他們分別來自北京、江蘇、廣東、福建、陝西及香港等地,大家對於深圳、上海是否將加速取代香港觀點不一,就此展開辯論和共創。
要盡快恢復社會秩序
吳文全觀點:香港難以被全面取代,前提是香港要盡快恢復社會秩序。
通常我們講的上海或者深圳取代香港,是指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有許多必要的條件,比如資本彙集、人才聚居、法制環境、稅務政策、專業服務體系及生活配套等等。就上海而言,無疑在很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人才聚居、資本彙集、專業服務及生活配套等方面已經趕上甚至超越香港。但在法制環境、稅務政策、外滙管制等方面,仍然存在天然的屏障。這個問題不是上海這個城市本身可以解決的,視乎整個國家的政治金融體系和改革開放力度。深圳亦是如此。此外,深圳的定位從來都不是金融中心,而是產業創新中心及對外交流視窗,與香港的關係合作多過競爭。
香港近期的社會動盪給這個城市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這也是論題中為什麼有「加速」這個假設。但只要香港能夠盡快恢復社會秩序,仍然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內運作,依然可以保持其亞洲乃至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目前談論言之過早
吳凱之觀點:目前談論「取代」仍為時過早,且並無必要。
當前香港數月的暴亂是對以上提到的香港的許多優勢地位的挑戰,也引起了不少關於香港地位將被取代的猜測。個人認為香港不是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所以不至於如此不堪一擊。冀望香港能將此次動盪轉變為革新的契機,擁抱大中華,連接大灣區,發展新經濟,尋找新支點。
中國正在成為一個超級經濟大國,一個超級經濟大國是可以也應該同時擁有數個國際中心型城市的,例如美國同時擁有紐約灣區和三藩市灣區等。因此希望在未來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能與上海(長三角經濟區核心)一起創造中國的經濟輝煌。
當前體制下難成事
歐翔(Nancy)觀點:GDP不代表一切,在當前體制下,深圳、上海是難以取代香港,更無法談「加速」。
無論是深圳,還是上海,要取代香港,肯定要在多方面達到香港的條件,才有可能談「取代」這個問題。譬如:對外滙的管制、獨立公正的司法、低稅收高福利的港口條件等。而這些成熟的條件,都在香港殖民地時期已經形成,而回歸後的「一國兩制」,讓資本主義制度下形成的金融環境在中國的全面支持下,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香港這個金融中心的面貌與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完全不同。
上海和深圳再開放,也還是社會主義,不是資本主義體制。對於國際資本、貿易,或者人才,在不同的體制下進行經濟活動,會欠缺「安全感」。對資金的安全感、對契約的安全感、對言論的安全感等等,而香港擁有的這種安全感,是上海和深圳無法給予的。沒有安全感,上海或深圳即使得到更多的政策優勢,都無法達到像香港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GDP不代表一切,在當前體制下,深圳、上海是難以取代香港,更無法談「加速」。而在大灣區這個巨大契機下,最好的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為中國這個超級大國貢獻力量。
長遠將有替代功能
王喆觀點:中短期不會取代,長期會有一些替代功能。
中短期來說,深圳與上海在我看來不具備取代香港的條件,首先從宏觀政策角度看,在對大灣區的整體規劃中,深圳、廣州和香港這幾個核心城市的發展重心是進行錯位的,大的宏觀政策不會在中短期內輕易地有所修改;其次,從經濟自由度來看,香港的自由貿易、金融開放程度,是上海和深圳中短期內仍然無法超越的,她的全球金融中轉站的地位不會動搖;此外,海內外人才的流動,尤其是金融、法律界的人才,多數仍然觀望香港近期社會局勢,短期不會放棄香港在這些領域從業的機會。
然而從較長期的視角看這個問題,上海、深圳已經在人才引入、金融開放、貿易自由化等領域做出了一定的建設,若香港局勢進一步惡化,國家可能進入長期與其他複雜勢力進入拉鋸戰的準備,那麼將很大可能加大力度支持內地一些城市對香港現有的戰略只能進行轉移,且近期已經開始了一些這方面的動作,這將進一步拉近內地幾個發達城市在金融、法律等領域拉近與香港的距離,但要完完全全實現「取代」,不如說是一定程度上有一個「候補」。所以我的觀點是中短期不會取代,長期會有一些替代功能,替代的程度取決於香港時局和國家如何借此次政治危機解決長遠的對香港的管治問題。
框架不變定位獨特
林培聰觀點:「一國兩制」框架不變,香港獨特的定位是無法被取代的。
香港與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有着明顯的區別,即香港有着「一國兩制」的政策。基於這種政策,無論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經濟總量如何超過香港,香港的地位照樣是不可取代的。
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主要有幾個特徵,包括(1)有國際認同的法制結構,(2)貨幣自由兌換,港幣同美元掛鈎,(3)有以信用和契約精神為核心的價值體系,(4)低稅率。
上述有些條件是深圳、上海所不具備的。從2006年開始上海的經濟規模就開始超過香港;2018年開始深圳的經濟規模也超過了香港。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再開放,也不會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香港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深圳、上海的基礎性制度不同的地方,也就是香港存在的意義。所以即便優勢有可能減弱,香港目前仍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獨一無二的門戶,只要制度不變,這個獨特的定位是無法被取代的。
之一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債務壓力趨升 溫水煮蛙終爆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