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鑽石可能是永恒的,但其價格卻不然。原鑽(rough diamond)的價格自2011年以來一直下跌,今年跌至最低點。從全球最大鑽石生產商戴比爾斯(De Beers)到在倫敦證交所另類投資市場(AIM)上市的Firestone Diamonds,無論規模大小均顯示業務疲軟。
造成這個情況的部分原因,在於負責切割和拋光的鑽石製造商(diamantaires)出現供應過剩。採礦商已經削減了產量以支持價格,但徒勞無功。
目前鑽石採礦市場由兩大採礦商主導: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旗下的戴比爾斯,以及俄羅斯的Alrosa,合共佔了大約70%的市場份額。
兩者都試圖減少鑽石銷售量,強調價值比數量重要,而且最近都把未來兩年的供應預測下調了十分之一。他們有需要再做點什麼,因為今年原鑽價格又再跌了14%。
另一個原因是,印度的切割拋光商可能缺乏足夠資金購買本來已經打折的寶石。由於成本低廉,印度已經成為鑽石交易市場的中心,也導致當地的鑽石商愈來愈依賴印度銀行的融資。
然而,旁遮普國家銀行(Punjab National Bank)在2018年初發現了涉及鑽石珠寶商的18億美元貸款詐騙案之後,銀行貸款就愈來愈難到手。更糟糕的是,印度政府今年把原鑽進口關稅提高了兩倍,至7.5%,進一步打擊需求。
困境並不止於此。在戴比爾斯和Alrosa試圖消減過剩存貨的同時,力拓(Rio Tinto)明年將關閉全球最大鑽石礦之一的阿蓋爾鑽石礦(Argyle Diamond Mine)。全球鑽石產量預測將於4年內跌至1.2億克拉,是逾10年來最低的水平。
即使需求沒有增加,供應也應該開始緊絀,最終抬高價格,畢竟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威脅的合成鑽石,仍然只佔市場一小部分。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英倫銀行棄全球化 新舵手搵本地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