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9日
2019年,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綱要》)頒布、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部署在望的年份,也是出現持續長達6個月社會亂局,並在短期內未有平息跡象的年份。許多關心香港局勢、關心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朋友不禁會問,香港的亂象根源何在,大灣區戰略可否有助香港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針對這一話題,我們邀請了7位不同背景的在港青年,就此展開討論和分享。
貧富差距導致衝突加劇
對於香港社會的根本問題,張樂天認為存在政治意識形態衝突,但本質是社會經濟問題。同為「一國兩制」的澳門也面臨不少與香港類似的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問題,如經濟結構單一、高房價、本地年輕人競爭力不足等。但回歸以來澳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社會福利水平較高,淡化了許多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矛盾。
相比之下,香港以金融和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但金融的資本回報率和地產的租金回報率均高於勞動報酬的增長率,導致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加上社會福利水平跟不上,貧者幾無立錐之地,使得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問題更加尖銳。
劉培元也認同,目前香港社會最根本問題是經濟問題引發的階級固化和貧富懸殊。內地快速發展與香港居民收入水平多年停滯不前形成了鮮明對比,香港居民沒有分享到過去二十多年經濟發展的紅利,反而要承受新移民湧入帶來的高房價和高競爭壓力。
王維巍則指出,香港年輕人正經歷一場身份認同危機,他們拒絕在自己的身份認同中加上「中國」的標籤,進而導致他們近乎於本能地反對任何與中國相關的人和事,包括中央及特區政府政策。造成這種香港年輕人「逢中必反」的核心原因,是對於祖國認同感教育的缺失,教育領域長期缺乏對中國公正客觀的介紹,無法讓香港年輕人建立對祖國的認同、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蔣菡提出,反修例運動至今已從和平示威逐漸演變成打着「自由、民主」名號肆虐街頭,阻礙交通、打砸搶燒、攻擊無辜人士等行為,失序及暴力等現象也多是針對內地新移民。根本問題已經由經濟層面逐步上升為意識形態的衝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崛起與香港資本主義停滯之間的猛烈碰撞。
張聞文也表示,貧富懸殊、樓價過高、經濟增速下滑等僅是表象,深層次問題是意識形態的衝突,是在自我認同出現嚴重分裂後,社會進步遭到的致命性打擊。
香港突然爆發持續的社會亂局,已經完全超脫了《大灣區綱要》最早訂立的構想。王琰認為香港需要盡快「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方能重新回到大灣區規劃發展的軌道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成功發展,雖能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堅強後盾,但香港內在結構性的社會矛盾,在「一國兩制」的大框架下,仍需要依靠香港自身內部力量來化解。
張聞文同樣相信香港社會根本問題必須由內生力解決,無法依靠大灣區。大灣區戰略所帶來的全區發展以及對整體國力的提升,將令「叛逆」的香港痛上加痛,或可倒逼香港內部改革。香港雖然不會被放棄,但隨着中國發展的全球布局,隨着大灣區FinTech迭代對新金融的影響,危機中的香港若依然「不跟隨、不鞏固、不爭取」,那麼東方之珠亦會失去光彩。
針對香港依賴金融和地產業演變而產生的貧富懸殊、階層固化、經濟衝突尖銳等問題,張樂天提及發展高科技行業可以有效破除社會板結化問題,例如深圳成功的高科技企業家大多草根出身。而大灣區戰略帶來高科技行業的機會,使得香港本土市場得到擴展;香港有科研人才聚集優勢,可積極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應用技術結合。
劉培元也認為,中國擁抱新經濟浪潮並鼓勵科技發展,有助於打破階級界限。香港若想通過大灣區戰略解決社會根本問題,香港人民需要深入了解內地,敞開心扉參與大灣區建設,積極擁抱創新及科技。若依舊故步自封,妄想通過「革命」的形式顛覆政權,那麼不但解決不了香港社會問題,還會喪失參與「大國崛起」的最好時機。
蔣菡感到,借助大灣區戰略只能暫時緩解香港問題,要解決意識形態層面的根本問題,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其中比較關鍵的是教育的革新,香港的國民教育不能再單一依賴香港本身,可借助大灣區完成教育增量改革。依託大灣區與香港中小學及高校進行對接,實現他們的教育課程與經歷都有一定比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完成。藉着校際合作方式,通過香港高校設立大灣區分校方式,或教師、學生交流方式,由目前的自主選擇參加變成「必修」項目,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觀點、知識來對沖香港本地教育的局限和偏頗。
加強高校交流化分歧
王維巍強調教育和就業可對香港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感產生積極作用,在教育方面,通過深化大灣區教育合作和人才流動,加強區內高校的合作與交流,減少兩地因教育制度差異帶來的合作交流障礙。就業方面,政府部門、大型國企和民企可提供實習崗位,為香港年輕人了解內地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拓寬管道。大灣區戰略鼓勵創新創業,並通過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香港年輕人到灣區就業及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法律環境。
另外,從宣傳層面上,李維嘉認為,我們要改進方式,以聽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我們的理念,從理性、感性兩方面着手,從對方的思想中找到共同點,引起共鳴、引起共情;尋找最大公約數,用共同的語言邏輯,相同的理論基礎來表述正確觀點,從理論上駁倒錯誤觀點,澄清事實。
長期來看,把大灣區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可以體現出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德不孤必有鄰,嚮往自由美好生活是每個人的願望,我們要用事實去吸引香港年輕人自願產生身份認同,引導他們以理性的方式、包容的思維去建設自己的家園。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回升曇花一現 金市圖穩未果 |
上一篇: | 中國債市吸引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