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徐家健昨日提及其同事兼芝大師弟林仲生教授,介紹了他有份參與的一隻加密貨幣。世界真細小,這位林教授也是我港大的大學同學,相識了十幾年。一直都知道他是個電腦科技專家(亦即中毒極深的毒L),擅長涉及大量電腦程式的研究,他有份參與開發加密貨幣,對我來說是意料中事。
不敢在舊同學面前講他的專門領域,我唯有換個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一些有關區塊鏈的問題,希望舊同學和其他專家可以解答一下。
安全兼去中心化的賬簿
區塊鏈,亦即Blockchain,俗稱扑青,可說是近幾年最被濫用誤用的術語(有幾多間公司名稱無厘頭的加上了「區塊鏈」3個字?)。以最易明的方式講,區塊鏈其實是一個記賬方式(ledger)。如果你是小店老闆,日日開門做生意,真金白銀出出入入,有大量借入和貸出的數要記低,每一條數都有來有往,例如賣出了貨就終要收到錢。小店如此,大如要處理巨量交易的信用卡公司,也要依據類似的原理記賬,確保每一單交易來往都有根有據。傳統的記賬方式,由某一個人或機構負責,亦即所謂的中心化(centralized),靠的就是服務使用者的信任,相信記賬者正確無誤的入賬、不會洩露個人資料等等。
區塊鏈技術的主要賣點,正是其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區塊鏈這本賬簿不是由某一個人或機構「執筆」,理論上人人都可以參與記賬,但你又記一筆我又記一筆,誰的才算數呢?為求得出市場上的「共識」,區塊鏈的做法是要求記賬者作一些非常花時間的電腦計算(亦即所謂的「掘礦」),成功找到答案才可以在賬簿上加入新資訊。賬簿民主化,權力分散,代價是使用這本賬簿的成本高昂,每單交易都要幾經辛苦才能完成。那為什麼大家在網上平台買賣加密貨幣,其交易費用又不算太高呢?實情是這類買賣都是由交易平台記賬,沒有直接用到區塊鏈,是絕對中心化的活動。(順便預告,我跟一個博士生正在研究比特幣使用者和礦工在記賬服務市場上的供求關係,計劃有望年底埋尾,到時再跟大家介紹。)
加密貨幣難以成為貨幣
電子支付早已有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又有什麼特別呢?那些人對去中心化有莫大的需求?信用卡公司或會洩露資料,政府又會或明或暗得知道你的一舉一動,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些成本又有幾重要?我相信大部分都不介意冒一點險、犧牲一點私隱,繼續使用中心化的支付方式,是以加密貨幣在日常交易的應用至今仍然有限(不少來自私隱尤其重要的非法交易)。要減低使用成本,加密貨幣的另一個做法是重回中心化,就如Facebook最近建議的Libra,但這種中心化的加密貨幣跟現有的電子支付實際上又有幾大分別?
加密貨幣作為貨幣的另一困難,是在固定或近乎固定的供應之下,需求變動會帶來相當刺激的幣值波動,一日之間可以上落幾成。為求穩定幣值,一個做法是將加密貨幣跟美元等貨幣掛鈎,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只是一個很迂迴曲折使用美元的方法而已。
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難以成為日常使用的貨幣,區塊鏈這種技術又有幾大的應用空間?就如舊同學林仲生教授的加密貨幣跟電影掛鈎,利用區塊鏈創造出「X本位」的加密貨幣會是一個有趣的發展。跟傳統的代幣禮券不同,發行商可以在加密貨幣設計上加入一些機制,幣值可以因人而異,以達到鼓勵消費者頻密使用之類的效果。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貨幣供應利盈利 跟買英股值得諗 |
上一篇: | 指數化投資欠效率和錯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