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聯席主任)
主持:陳志輝、程潔明
嘉賓:原樹華(萬輝塗料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家強(大同企業創辦人)
陳 陳志輝 程 程潔明
原 原樹華 林 林家強
程:今天談「公益慈惠」,那有點像企業社會責任。
陳:我們做事是為了甚麼?當然是追求更高價值;要讓此事成真,難免就要調撥人手和資金,因此談慈善仍是離不開管理。
程:兩位嘉賓在商界成績斐然,為何會轉投公益事業?
原:那只是因為有些事情,我發自內心認為值得去做。我在中學信了耶穌,感到自己是個蒙恩的人,也很應該把這份恩典傳播開去。
建設兒童村,給孤兒一個家
陳:當我問學生:為甚麼要來報讀商學院呢?他們說想更成功。可是何謂成功?只是追求升職加薪,算不算有意義?他們有時未必想起,其實人生需要創造價值。在這過程中,不要先求自己的收穫,而是先想一想能夠怎樣造福世界。你的第一個例子是兒童村,可否談談那緣起?
原:上世紀八十年代,我路過天津,發現當地頗為破落,就思忖可以怎樣貢獻國家。後來我發現有些子女的父母雙雙入獄,我們通過一個機構,希望去關心這些孩子。我們證實了做這件事並非為求私利,因而得到國家的信任,故接下來就有機會在福建成立兒童村,照顧特困兒童,基本上是孤兒。我們秉承基督教的觀念,培養他們的學習精神,以及愛護別人的心態,栽培他們成為社會棟樑。至今我們已有4個兒童村,分別位於福建三明、廣西都安、四川綿陽,還有一個位於西安,由我們的美國夥伴直接管理。
陳:據我所知,你們實行了「家舍制度」,請你介紹一下?
原:我們希望不只照顧他們的衣食,還為他們創造一個家,給他們家的溫暖。家舍裏會有一位家長,稱為愛心姐姐,每位會照顧6至10名兒童。
陳:林博士以旁觀者的角度,又怎樣看這項慈善活動?
林:原兄也曾邀請我參觀西安的兒童村,感受到他努力的成果。教育和家庭在成長過程裏是最重要的,他們自小缺乏家庭,但在這裏卻有一個更大的家庭,支持着他們。原兄亦在兒童心中種下了寬恕和愛的種子。兒童在分享時也談到過往很悲苦,是備受冷待的孤兒;卻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指出那已成為過去,他在這裏感受到愛,也希望日後能夠回報原兄和其他關心他的人。
原:他們離開兒童村後,不管入讀大學還是在社會出身,也的確展現了「以愛還愛」的心態。我們的同工在兒童村裏都會身體力行,做他們的榜樣,他們耳濡目染,因此都學會了愛護別人,在兒童村裏已懂得關心身邊的人和社區有需要的人,畢業後也會回饋家鄉。此外,這些小孩經歷過艱辛,一旦努力學習,便會分外珍惜,成績往往突飛猛進。看在眼裏我們也深受感動,並充滿喜悅。
程:隨着兒童村陸續發展,是否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這項慈惠行動?
原:最初這件事主要由個人推動,但很快就得到朋友的支持,他們也認為值得為這件事努力。因此我們成立了華恩基金會,與美國的角聲基金會共同管理兒童村。我們舉辦活動時,許多參與者只要接觸過我們的孩子,都深受他們感動,也一同支持這項慈惠活動。
扭轉沙漠化的困局
程:除了兒童村外,你還投入了治沙工程,到底何謂治沙?
原:2005年,我從報章讀到國內有些人放下本業,去重新整理荒地。可是後來遇上經濟困難,做了大半卻無法繼續。我感到很可惜,為此專誠飛往寧夏。這項目尚算容易,那還不是沙漠,只是荒廢了的土地,地面至少是結實的。我資助了這位人士一兩年,項目便告完成。可是因為某些原因,國家把這塊土地收回,我們唯有再到其他地方尋求荒地。
陳:林兄你又去過寧夏嗎?對這個地方有甚麼感覺?
林:寧夏靠近黃河,看上去周邊總是一片黃色。當年我曾在北京遊走,遇上大風沙,滿面布滿沙塵。中央顯然也會很關心這個問題。我看過聯合國一個關於沙漠化的報告,深感震撼。原來全球每一分鐘都有23公頃的地方變成沙漠,這樣換算下來,只消三天時間就失去了一個香港這麼大的地方。沙漠化亦令全球每年損失1.5兆美元的生產力。一旦我們能夠治沙成功,環境和經濟效益都是無可估量。當聽到原兄的治沙成績,我就感到非常雀躍,他一邀請我,我就加入了。
程:接下來你們去了另一個地方治沙,那是馬蘭湖。
原:馬蘭湖位處內蒙古。當內蒙古的官員知道我們正在覓地綠化,便指出內蒙幅員廣闊,正可讓我們一展所長。他們問要多少土地,此前我們整治了3000畝,就提議這次整頓30000畝。當地政府就把這一大幅土地交託給我們,我們一前往視察,也大驚失色,這次真是一片沙漠。我們要更為努力。
內蒙治沙的社會效益
陳:聽眾周小姐問道,這些治沙工作對當地社區有何具體好處?能創造哪些經濟價值?
原:我們第一步是穩定地貌。最初當地漫天風沙,沙丘還會不時移動,既不能耕種也無法畜牧,對民生沒有好處,反倒成為沙塵暴的源頭。我們通過綠化,把地貌穩定下來。下一步就可以考慮經濟價值。我們種的其中一種沙漠植物是梭梭,它能夠嫁接另一種名貴中藥肉蓯蓉,也被稱為沙漠人參。肉蓯蓉能利用梭梭完善的根部來吸取養份,發展藥性。另一種沙漠植物白刺,則可嫁接中藥鎖陽。
陳:原生最初又為甚麼會找林博士加入治沙工作?背後有甚麼想法?
原:以林博士的背景,自然對沙漠治理深有認識。他也發現當地有文化旅遊的發展潛力。畢竟沙漠成功綠化過後,下一步也要構思持續發展之道,那我們就毋須一直挹注資金。
林:世界旅遊組織指出,旅遊特別能夠振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旅遊可以吸引投資,例如建設旅遊度假村。當然發展旅遊之餘,我們也要同時保育環境,並尊重當地的文化。
程:但那是一片沙漠,如何才能吸引人們前來度假?
林:十年前它的確難以吸引遊人,但現在它已有點綠蔭,雀鳥重新歸巢,馬蘭湖也再度長起馬蘭花,令人十分高興。當然暫時還未能成為人人嚮往的度假勝地,但我也曾遊歷敦煌的月牙泉,那裏也是黃沙萬里,但後來陸續有各式建設,成為一個名勝,故我們也不能抹殺馬蘭湖的旅遊潛力。
原:其實沙漠有很多吸引人的原始美景,它也有不少美麗的花卉,只是一般都花期不長。馬蘭湖在5月18日的前後便會開滿紫色的馬蘭花,美不勝收。清晨能賞日出,傍晚能看日落,晚上又能觀星,我們能盡情感受大自然的變幻。那裏有沙又有水,我三個孫兒去到,都非常雀躍,既玩沙又戲水。因此它是有發展潛力的。我們亦累積了幾年改良沙漠的經驗,可以跟當地分享。
陳:從兩位的故事可見,策略要推行得好,也需要夥伴襄助。因為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我們要集思廣益,相輔相成。你認為馬蘭湖已達到預期的效益嗎?
林:最終我們要同時取得經濟和社會效益。原本政府要做這項綠化工作,可能需要100元成本,但現在原兄的團隊因能創造收益,加上富有經驗,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中藥的發展亦可弘揚國粹,遊牧民族因環境改善,也可返回家鄉謀生。而外來的遊客則多了一個旅遊勝地,並體會蒙古人的手藝和文化。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社會效益。
原:我們希望能夠推動「共益企業」。為社會貢獻的,不應只有基金會和NGO,每家企業都能發揮它的經驗和智慧,在牟利之餘,也照顧社會的整體效益。我們希望朝這個方向進發,並鼓勵其他企業同行。
整理:謝冠東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0月20日題目:私家醫院如何令病人安心使用及可負擔;嘉賓:港怡醫院營運總監曾慶廉、心臟導管治療中心總監謝德新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善用政府中小企資助計劃應對難關 |
上一篇: | 資產擁有人的七大ESG方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