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在環球經濟疲軟之際,中國經濟基於結構和周期因素而放緩。面對環球經濟同步放緩,中國決策官員認為,透過貨幣貶值為國內生產商提供喘息空間相對合理。然而,由於銀行仍對貸款取態審慎,融資依然是小型及微型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中國政府繼續重申「維持六穩」:穩就業、穩外貿、穩金融、穩投資、穩外資、穩預期。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可能提高,以支持基建投資項目。普通和專項債券發行額均已達到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出的年度長期政府債券額度的88%。
區內央行減息未雨綢繆
隨着政策官員致力抵消負面的外在因素,為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提供支持,預期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將再度成為焦點。亞洲繼續支持環球經濟增長,單單印度和中國便貢獻了環球生產總值增長幅度的55%。
菲律賓中央銀行對2019年和2020年的通脹預測分別由2.7%減至2.6%,以及由3%降至2.9%。關鍵動力在於經濟增長憂慮,因此菲律賓央行在8月的減息是「未雨綢繆,應對環球經濟增長疲軟相關風險之舉措。」
印尼中央銀行把其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5.5厘,指此舉為「未雨綢繆」,以助維持未來增長。由於消費穩定和投資逐步回升,印尼經濟增長有望從2019年的5.1%,輕微增長至2020年的5.2%。
上述因素有望利好亞洲本地市場的存續期;G10市場孳息率下跌,預期將出現更多風險事件,亦為此市場帶來支持。由於經常賬狀況強勁,加上國內儲蓄增加,大部分市場的本幣債券亦表現堅韌,除了印尼明顯不同之外。儘管如此,外滙將持續波動,潛在風險事件或會推高美元,例如歐洲央行放寬政策和英國「無協議」脫歐。貿易緊張局勢和去全球化,將對環球需求構成壓力,亞洲亦未能幸免。
然而,隨着愈來愈多製造商採取「中國加一」的生產模式,亞洲將受惠於逐步地區化,這將讓中國保留產能,但同時帶動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進一步擴張。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數據顯示,亞洲區內的貿易額增加,明顯反映有關趨勢。在2017年,環球41%海上貿易源自亞洲區,其中61%以區內市場為目的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還創造了環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預期透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進一步推動區內貿易。
鑑於增長勢頭疲弱、能源價格上升和經常賬盈餘回落,亞洲外滙受到的支持力度持續減弱。雖然宏觀環境仍然利好亞洲債券,但投資者看來並無高追入市,只是審慎逢低買進。在環球貿易前景未明下,美國聯儲局立場溫和,對亞洲固定收益資產的強勢提供支持,而通脹下跌為亞洲央行放寬貨幣政策締造顯著空間。市場對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信心,繼續成為亞洲地區增長動力的關鍵支柱。
作者為西方資產管理投資組合分析師兼交易員;西方資產管理是美盛資產管理附屬機構。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市場見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LVMH「集郵」得力 業績不負市值 |
上一篇: | 亞債市場興起 香港盡見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