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11日

與CEO對話

推動環保 建設更宜居香港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陳志輝、張璧賢

嘉賓︰黃錦星(環境局局長)

 

陳 陳志輝  張 張璧賢  黃 黃錦星

 

張:局長自小已關注天、地、人的關係,這跟你的成長環境有關嗎?

黃:記得我們一家七口早年住在深水埗唐樓的板間房,和現在的劏房相若:1間3米乘3米的房、1張碌架床,父母睡在上格床,5兄弟姊妹睡在下格床。讀幼稚園前,我們排到慈雲山的廉租屋,大家都十分高興。它應該是全九龍地勢最高的公共屋邨,景觀甚美,可謂地靈人傑。慈雲山更背靠獅子山,那屬於香港40多年前的第一批郊野公園。年少時讀書悶了,我就到後山跑一跑呼吸新鮮空氣,放假時和同學一起遠足郊遊。當時麥理浩徑剛啟用,讓我有不少機會接觸自然環境。

我家住19樓,單位向海,有幸可以看到整個九龍半島、啟德機場以至維港的景色。我們抬頭常看到飛機升降、滿天星斗。慈雲山的一面是飛鵝山,另一面是獅子山,日出日落、雲海這些壯麗景觀都常伴我們左右,家中能看日出,走到走廊尾就能看到日落。中學時我愛上攝影,攝影讓我學會細心觀察事物,欣賞大自然和城市,並且更懂得把握時機,因為拍照講求的是時機,機會稍縱即逝。

大自然基因 慈雲山萌芽

張:成長環境孕育了你對天、地、人的共鳴,除此之外,你有沒有碰上伯樂或恩師,造就了今天的你呢?

黃:小學時老師委任我為head prefect(風紀隊長),這崗位給了我不少歷練,讓我從小關注自己的責任和承擔。回想各個成長階段,我都有機會承擔不同的責任,所以現在也努力締造機會讓年輕人發揮,這是一種承傳。

張:你大學選讀建築系,那亦跟環保息息相關。

黃:是的,大學五年級時,我要做有關環境的設計論文,但當時香港還未有環保建築這個概念,我到港大圖書館尋找相關書籍,一無所獲,令我很困惑。不過我當時已對這課題深感興趣。我認為建築設計應該配合自然環境,並讓使用者也受這個概念感染。香港環保建築的設計概念始於八十年代,我於1988年畢業,我的建築師生涯正好跟香港綠色建築的發展同步,我經歷了它的不同階段,回味無窮。

陳:其實我們小時候應該都有見過綠色建築。愛斯基摩人建造的冰屋便是就地取材,屋內比屋外更溫暖。民間智慧俯拾皆是,人類會隨着環境改變而制定不同策略。

黃:大學一年級時,我有機會接觸中國傳統民居的研究,由龍炳頤教授和張肇康教授指導,我們跟隨教授到福建考察這些傳統民居建築,當時書本上並沒有太多關於這些建築的描述,例如土樓。我們是第一批香港學者到當地考察土樓,去之前都沒有看過土樓的照片,還記得我們坐船到廈門,再坐車到土樓,一看之下真的驚為天人。土樓等傳統民居的建造概念跟自然環境和風水息息相關,可見將大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並非全新概念,那甚至曾經是主流。

張:作為環保先鋒,九龍灣的零碳天地和將軍澳的茵怡花園都是你的作品。當年你畢業沒多久就表現出色,真的令人驚艷。

黃:九十年代初期,我們的公司有幸贏了一項建築比賽。那位業主希望套用環保設計來興建大型公共屋苑。幸得業主的支持,我們有空間、有機會參考本地乃至全世界的例子,一起在香港創造出同類項目的典範。這個項目科學含量甚高,轟動業界,亦增進了鄰近區域對環保建築的需求和認識。

加入政府回饋居住地

陳:局長在2012年放下建築師的工作,加入政府,是不是發現政策已面臨瓶頸,於是把心一橫去負責制定政策?

黃:我因為想貢獻自己所學、讓香港變得更宜居,在1999年組織了一個團隊,牽頭跟中大、港大、理大和外國的教授一起投入建築物現代化的研究。我們不只從事建築設計,跟大學合作進行科研,也擔任政府的顧問,參與諮詢活動,接觸社會的聲音。我們成立了綠色建築議會,推動政府在環保建築的發展。在這個參與政策的過程當中,我累積了一些經驗,後來就有人邀請我加入政府。有機會從設計一間房屋,到一個社區,甚至影響整個香港的規劃,是個難得的機會。責任變得愈來愈大,但我的初衷不變,就是運用自己的專業令城市更宜居和更環保。

張:這個決定你考慮了多久?

黃:考慮了很長時間。這不只影響自己,也影響家人,會有所犧牲。

張:你擔任局長至今已有7個年頭,涉獵的範疇廣及自然保育、廢物管理、空氣污染、能源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你怎樣分配優次?

黃:我們有5個主要範疇,並首次推出了相關藍圖。第一是空氣質素,有《香港清新空氣藍圖》,我們注重市民的健康,改善空氣質素必然是首要考慮。第二是減廢,有《香港資源循環藍圖》。第三是節約能源,有《香港都市節能藍圖》。第四是氣候變化,我們參與了巴黎的氣候會議,並按照《巴黎協定》和本地狀況訂立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第五是自然保育,有《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這個順序不代表它們的重要程度,它只反映了香港本地的特殊需要以及國際狀況。因應這些藍圖,我們都有相應的目標、時間表和路線圖。

衣食住行減資源消耗

張:支持環保的方法眾多,你認為哪一種最難實踐呢?

黃:環保行為可以分為衣、食、住、行四方面,我盡量在這些方面都做到最好。在「衣」方面,衣服數量不用太多,實用整潔即可;在「食」方面,盡量不要留下任何剩食;在「住」方面,省電非常重要,因為全港約六成的碳排放都與建築物用電有關;在「行」方面,我們要減少碳排放,避免造成空氣污染。事實上當我們深入探索這個議題,就會發現如果把香港人的生活模式應用至全球人口,便至少需要消耗兩至三個地球,很明顯我們都虛耗過多資源。所以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過着克己、簡約但開心的生活,把每日的消耗減半,才能達至永續環保。

張:我們如何過着開心又環保的生活呢?

黃:我們可以思考到底每一頓都大魚大肉、過度豐盛,還是營養均衡、多菜少肉更好呢?其實均衡飲食對健康和環境都更好,因為肉類的碳足印比蔬菜高出許多。說到旅遊,香港本土也有很多漂亮的景色和郊野公園,我從中三開始行山已40餘年,但仍未能走遍香港所有山頭。所以要享受一次愉快的旅遊,並不一定要每周到日本一趟,留港旅遊也能既快樂又環保。

張:雖然市民開始養成分類回收的習慣,但卻不時發現沒有回收商收集廢物,或是看到廢物最終仍送到堆填區。本地的分類回收是否仍有改善空間?

黃:以玻璃瓶為例,政府自近年起開始留意到玻璃瓶因為本身比較重,而且回收價值比較低,所以在私人市場沒有什麼發展空間。現時,政府會嘗試介入某些運作未如理想的回收市場,藉着提供合約或金錢上的援助,提升該物料的回收價值,玻璃瓶就是其中一例。

從去年起,我們已在香港、九龍及新界找到3個合約承辦商,為市民回收所有乾淨的玻璃瓶,如果市民居住的範圍沒有相關的回收服務,亦可以致電該區承辦商,讓他們設置回收箱。回收的玻璃可以製作環保地磚、建材或水泥,我們絕對能夠吸納所有回收的玻璃瓶。

然而,如果回收的物料不乾淨,其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我們很難每天清空回收箱並處理有關廢物,若市民在回收物中夾雜了垃圾,不但會影響回收箱的周邊環境,亦會增加回收過程的負擔。所以源頭分類和乾淨回收也是重要的。

張:回收行業在北歐、日本和台灣等地發展得很好,反觀香港推行環保政策已久,進度仍然相對緩慢,原因何在呢?

黃:這牽涉了推和拉兩方面的問題。例如台北和南韓均有為垃圾收費,如果沒有收費,其實整個回收業界也很難持續發展。在香港,我們已把相關草案提交到立法會,同時也在增加回收的配套設施。環保政策必須得到業界和市民的響應才能成功,而垃圾收費是推動減廢和回收的火車頭。

「四電一腦」降棕地污染

陳:政府為什麼會推行「四電一腦」政策?現時的進度如何?

黃:「四電一腦」計劃涵蓋了電視機、雪櫃、洗衣機、冷氣機,以及電腦和相關產品,這些電子廢物如果處理不當,會污染環境。在新界某些棕地,有人會不當地拆解這些廢物,對環境造成破壞。有些電子廢物亦會被送往較落後地區,傷害當地的環境。所以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制度,以「污者自付」的原則,讓這些產品送往適當的回收商,妥善地轉廢為材,除毒拆解,減少污染。市民可以致電熱線26768888,免費預約專人上門處理這些廢物。

張:從2012年至今,你認為推行哪項環保措施的難度最高?你又如何解決問題呢?

黃:我們推行的政策各有不同,例如空氣質素是個相對聚焦的政策,主要針對發電廠、車輛、船隻等等,由於對象較為明確,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作出改善,主要污染物在過去幾年亦已減少三成以上。最難的是在習慣和文化上改變全港市民,例如減廢就是相當大的挑戰。移風易俗是漫長的過程,台北和南韓也經過了20至30年才有今天的成果,希望大家能理解我們雖然不能一步登天,但確實已逐漸向目標邁進。

陳:你認為將來的香港可以完全棄用堆填區嗎?

黃:在世界各地,除了3R概念─Reduce(減少)、Reuse(再用)和Recycle(再造)外,轉廢為能和堆填也是必須的。從歐洲到亞洲地區,你也會見到這5種元素,只是在比例上會有分野。香港在3R方面可以改善,在轉廢為能方面亦比北歐遜色。在回歸前,政府以堆填區取代所有舊式焚化爐,這是當時的一個折衷辦法,卻令香港錯失了轉型以現代化方式轉廢為能的機會。我們現正努力把情況逆轉過來,希望在加強3R和轉廢為能後,可減少對堆填區的依賴。

 

整理:謝冠東、鄭庭軒

 

《與CEO對話》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由8月5日起,一連八集,逢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於香港電台第一台(FM 92.6–94.4)播出。節目亦會相繼於港台電視31/31A、有線財經資訊台、now BNC及now Direct等頻道播放,時間請參閱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聽眾亦可透過港台網站(radio1.rthk.hk / tv.rthk.hk)、流動程式RTHK Mine及RTHK Screen收聽、收看或重溫節目。

* 節目預告:10月13日改播《管理新思維》,題目:商界入社群;嘉賓:會德豐集團執行董事黃光耀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