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9月27日

與CEO對話

創造不同的社會和人生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陳志輝、張璧賢

嘉賓:黃英琦(好單位召集人及董事)

 

陳 陳志輝  張 張璧賢  黃 黃英琦(Ada)

 

張:你在美國的Claremont Colleges(克萊蒙特學院)畢業,主修語文,其實可以從事很多工作,但回港後你選擇到律師樓上班。可是聽說你有點抗拒?

黃:八十年代回港後我一直當律師。我不是抗拒,但我更想從事能夠發揮創意的工作,所以我選擇雙線而行。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做slashers(斜槓青年),同時做數份工作,當時我可算是中年slasher。

張:八十年代後期,你開始渴望參與香港的社會事務,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黃:1984年,中英雙方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我在電視上看到戴卓爾夫人跌了一跤,心裏忽然打了個突,當時我強烈意識到香港正在改變。大家都不知道1997年後的香港會是怎麼樣。當時我很年輕,想到如果留在香港,是否可以多參與社會事務?

陳:你曾擔任市政局民選議員,後來則成為灣仔區議會主席。你從中掌握到社會脈搏,這是否刺激了你尋求創新?

黃:我是逐漸感受到社會創新的必要。對一般香港市民來說,選舉為四年一度,只要投票就算盡了公民責任,然而實際參與還分為許多層次。在海外,創立社會企業也是一種參與,因為創業能夠推動各個階層的就業,並為社會帶來創新氣象。

我成為議員後有機會到海外交流,機緣巧合下認識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與我分享外國事例,讓我明白到社會參與並非每四年投票一次而已。直至2007年我出任民選議員已經10多年,或多或少有點厭倦,便希望開拓新視野,決定到史丹福大學的商學院攻讀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課程,並獲益良多。我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明白到做生意也可以利人利己,造福社會,即所謂double bottom line(雙底線)或triple bottom line(三底線,同時顧及經濟、社會、環境)的概念。那時我已經出任兩屆民選議員,沒想過要一直佔據議席。我反問自己,在區議會以外,不是還有許多值得做的事嗎?所以我離開了政圈。

開創寵物公園 與國際接軌

張:香港現在有寵物公園,其實也是Ada敢於創新的成果。

黃:現在香港許多社區都有寵物公園,但10年前是沒有的。當時主人最多只能帶寵物到人行道散步,因為康文署屬下的公園都禁止狗隻進入。即使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等地,公共空間都相對香港自由,人與寵物之間能有較多互動。

當年在灣仔北有一個海濱長廊,它開放幾年就要關閉,以準備興建灣仔繞道。由於距離關閉只有3年時間,因此政府決定不刊登憲報,這意味我們可以在那裏嘗試新計劃。於是我向其他議員提議,不如建立一個容許寵物進入、可以與主人一家親的寵物公園。很幸運地,康文署並沒有反對。就是這樣,全港首個一公里長的寵物公園正式成立。隨後數年,康文署的想法愈趨開放,現在不少較大型的公園都會設置圍欄,容許狗隻進入。回想當年,這個構想是相當創新的。許多人擔心計劃失敗,便說如果出問題就怪在Ada身上,做得好的話大家則可以領功。(笑)

我認為香港要達到國際化,那不單限於發展金融業,還要在生活上多點包容,開放公共空間。相反,像公園的長椅般分隔出三個座位,避免露宿者躺臥,這種做法未免過猶不及。香港人對他人處處防備,教人覺得香港一點都不國際化,與紐約、倫敦、巴黎有極大差距,我們應該努力與國際接軌。

為年輕人樹立追夢榜樣

張:要創造新事物談何容易。然而Ada一直以來不斷創新,更在2009年成立「創不同(Make A Difference,MaD)」,請問創辦緣由是什麼?它有什麼任務?

黃:Make A Difference毋須驚天動地,2009年大家還記得有什麼大事嗎?當年發生金融海嘯,連最大的投資銀行也裁員,這場風暴反映了華爾街投行的貪婪所造成的惡果。

當年我和幾個朋友聊天,發現年輕人缺乏一個role model(榜樣),他們能否不依照傳統,尋求自己的出路?投資銀行當然是其中一條前路;但是世界的問題繁多,他們或許能為此make a difference,透過「三創」:創意、創業、創新,追尋自己的事業、夢想,同時造福社會。誠然全世界都有很多尋夢者,但為什麼香港卻缺少一個讓後輩學習的榜樣呢?

我們認為香港屬於「塘水滾塘魚」的情況,缺乏新靈感和心得,所以我們以亞洲作為基地,時至今日我們的資料庫已經集合了五六萬名最喜歡創意、創新的亞洲年輕人,這平台非常難得,近年我們關注以創意、創新來解決地球、環境或社區的問題,譬如我們思考如何回應膠樽泛濫問題,研究背後有否潛在的商機和充滿創意的點子。

2019年1月,我們在大館舉行MaD Festival,提出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同時能解決膠樽泛濫和創造商機的方案。世界各地都有人正籌謀和致力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邀請他們前來演講、交流和舉行工作坊,並讓全亞洲的年輕人來參與。

張:從2009年至今,你有沒有看到年輕人運用創意解決社會問題,令你深感佩服?

黃:當然有,我舉一個例子,我近年特別關注膠樽問題,所以比較注意從事環保設計的年輕人。有一位年輕人同樣討厭膠樽,但明白到不能一時三刻把它們完全消滅,因此他希望將膠樽重新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於是他不斷上網搜集資料,發現外國有「Precious Plastic」,那需要一台機器,能將膠樽轉化為碎片,烘平後可以用作膠地板,或者製成一隻碟和其他產品。這位年輕人就從零開始,隻身遠赴他方學藝,而他本身具備工程和設計的底子。香港原來有這樣既有能力又富熱誠的年輕人,我們今年也在「創意香港」申請到一些資金去支援他。

政府近來看重「一帶一路」,而他剛好發現烏克蘭有一群年輕人與他有同樣的夢想,希望膠樽從世上消失,於是他到烏克蘭學習,掌握了製作這類碎膠機器的技術,並帶回香港,曾在大館展出和示範。

「好單位」貫徹促進者角色

張:除了MaD,你還同時經營「好單位」(The Good Lab),為何會有這個念頭?

黃:當時香港還未流行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而我看到這類工作間在世界各地興起。香港也面臨租金高昂的難題,很多朋友想創業卻缺乏空間,特別是社會企業家。當時我正好有機會與一家發展商合作,得到一個兩萬方呎的地方,即是後來的「好單位」。近年我喜歡當「促進者」的角色,提供平台、資訊、空間、講座、交流機會,畢竟現在是講求建立網絡、互相連結的年代。來到好單位,大家可以租一張桌子創業,也可以來聽講座,或結識新朋友。

MaD的辦公室也設在好單位,「黑暗中對話」也租用這個空間舉行活動。久而久之,它滙聚了與我一樣滿懷熱誠的朋友,大家在這裏激發靈感,創造新項目,逐漸讓它成為一個社會創新的平台。

陳:「好單位」是怎樣命名的?

黃:這個名字是我首創的,當時我們幾位創辦人考慮了很多個名字,其中有幾點我們特別重視,第一是「好(good)」字,我們讀過一本叫Business For Good的書,指出營商除了賺錢之外,也希望以「for good」的心態造福社會。MaD是「Creativity for good」,創意不單為賺錢,也是「for good」,而好單位就是讓大家來尋求「好(good)」的地方。而Lab即實驗的地方,很多人以為要像科學園這種地方才有實驗室,雖然我們沒有任何儀器,但是社會需要創新的實驗。我們往往會忘記了,如果社會不創新,不發揮實驗精神,就會滯後,就像過往整個香港都沒有一個狗公園。但如果我們願意就社會政策去創新、研究和做實驗,逐漸就能與其他科技如智慧城市等同步發展。否則單單擁有先進科技,而社會滯後的話,那也無法應用這些精密科技。

參考台灣南韓共享事例

張:共享的概念在世界各地愈來愈普及,然而以香港來說還未算普及,你會如何在香港進一步推動共享的概念?

黃:我認為未來的創新可繼續善用「共享」這概念,因為資源有限,不論城市和自然資源都始終會用盡,我們也要為下一代留下一點資源。我最近到台灣,很欣賞一項名為「青銀共居」的實驗,那地方稱為「玖樓」。事緣一群大學生租用了一個住宅,類似劏房般把它劃分為不同房間出租,但不同的是他們以客廳作為共享空間,讓大家休息、煮食和交流。政府看到富有潛力,便給他們資源進行「青銀共居」的實驗,讓青年人和銀髮族一起居住。他們是非親非故的,但實驗證明只要性格合得來,那也是可行的,婆婆可以幫忙做飯,有時候又會以一個旁人的身份來傾聽年輕人的心事。

共享概念在香港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足,我們會寧願自己租一個80方呎的劏房,也不願嘗試在共享空間裏與人磨合,一起居住,我相信日後可再多作嘗試。

張:除了台灣的例子,你也到首爾視察了「sharing city」的概念,我們應如何將之本土化呢?

黃:首爾有幸遇上一位勇於創新的市長,相信沒有多少位市長,在上任之前名片自稱從事社會創新。他還沒上任我便認識他,他說:「I'm a social innovator」,這稱號幾乎聞所未聞。「Sharing city」的意念是在衣、食、住、行層面,加入共享理念,那並得到首爾市民的支持,現在首爾有很多共享空間,甚至可以讓人居住。

試想像一下,科學園和數碼港的樓上變得可以讓人居住,其實很不錯,因為創業的年輕人經常熬夜,就可以在附近的房間歇息,這能夠方便創業人士,並凝聚創業家社群。大家有機會也可以到首爾市政廳一看,其地庫運用了共享概念,變成市民空間,大家可以隨便歇息,亦可以租用地方開會,也有小店售賣公平咖啡和本地手作,周末還會有市集,支持創業。想像一下添馬政府總部也可以讓大家使用,我希望這個夢想能夠實現。

整理:謝冠東、何凱茵

 

*《與CEO對話》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由8月5日起,一連八集,逢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於香港電台第一台(FM 92.6–94.4)播出。節目亦會相繼於港台電視31/31A、有線財經資訊台、now BNC及now Direct等頻道播放,時間請參閱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聽眾亦可透過港台網站(radio1.rthk.hk/tv.rthk.hk)、流動程式RTHK Mine及RTHK Screen收聽、收看或重溫節目。

*節目預告:9月29日改播《管理新思維》, 嘉賓:萬輝塗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原樹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