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
10年前我曾投稿友報,回應當時友報刊登的一系列訪問,回想起來恍如隔世。話說當時已走紅的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博士,訪問了好幾個年輕學人,文中用上大量中英對照的術語,高深無比,當年仍在讀研究院的我完全看不懂,相信普通讀者亦然,於是投稿懇請學人們用字淺白一些,好讓知識的傳播更為有效。無名無姓,想不到友報竟然肯刊登我的回應。文章刊出後對世界的唯一影響,就是我在N個月後收到稿費500大元,然後迅速花掉刺激了香港經濟。
10年後,欄友徐家健就元朗無差別襲擊事件跟沈旭暉商榷,爭議事件是否稱得上為「恐襲」,為此寫了好幾篇文章,對輿論造成的影響同樣是近乎零。
10年前我不懂評論,10年後好像明白了一些。
7.21元朗事件後,沈旭暉快速作出分析,指事件「屬於(1)無差別襲擊,完全針對平民 ;(2)遇襲者完全沒有攻擊性,包括老弱婦孺;(3)維持時間長達數小時,屬連續、反覆出現的攻擊;(4)目的是製造公眾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對個人安全產生的恐慌 」,於是得出結論,指「假如元朗案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出現,定義上,這都是一場Terrorist Attack」。沈旭暉作為一個KOL,分析一出,加上當時香港的慌亂氣氛,「恐襲」的定義隨即被全港傳媒和評論人採用,顯示出驚人的影響力,真正lead住全港的opinion。
不識趣的徐家健,指出沈旭暉對「恐襲」的定義有點誤導,認為「非國家行為」是比「無差別攻擊」更關鍵的條件,再指出暴民參與的「恐怖襲擊」與暴政參與的「武裝衝突」在國際法下含意有別(兩者在保險賠償問題上當然也有差異)。更重要的是,根本沒有外媒跟隨以「恐襲」形容事件,難以說服外界把元朗暴民當作恐怖分子制裁。講完又講,徐家健對使用「恐襲」一字的影響是零,元朗襲擊被說成恐襲仍是主流,同時有讀者認為徐家健吹毛求疵,讓小枝節的問題吹得太大。
徐家健肯定不是KOL。
姑勿論沈旭暉以「恐襲」定性元朗事件有何目的,客觀的事實是「恐襲」二字威嚇力十足,更好像把香港搬上國際舞台,跟9.11等歷史重大事件有同等地位。戲劇性十足又能圍爐取暖,難怪「元朗恐襲」的稱呼大受歡迎,就算用法有問題,有人提出批評,但在香港以內的影響力依然勢不可擋。
鬥快鬥出位最重要
在這個資訊發達、瘋傳可以在短時間內把瀏覽人數以千萬倍擴散的年代,評論夠快夠出位(有時只有標題出位,內容其實相當普通),比夠準確及獨到更為重要,畢竟好一部分人在網上分享文章短片,根本不太清楚自己在分享什麼內容,僅僅是認得作者名字和覺得題材對胃口而已。搶佔先機,呃like呃得夠快,瀏覽人數升得最早,你就能比別人更穩當地盤據網絡世界,就算後來者講的較有道理及具質素,要追上你始終有一定難度。加上名校博士學者的亮麗銜頭,配以深不可測的術語包裝,這種左右輿論的能力就更強勁了。
愈講愈灰,時事評論分析難道就只有劣幣驅逐良幣,網上充斥無營養甚至誤導的呃like奇文奇片?也許現實世界甚至大眾傳媒就是如此,認真深入的探討從來是小眾玩意。
劣幣不完全驅逐良幣,靠的除了是少數人對質素的需求,就是專家學者對學術水平的堅持了。
前後10年,故作高深依然,只是影響力更大,接觸到的人更多,更叫人看不過眼(或葡萄)而已。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從創辦生科院 看科技業興衰 |
上一篇: | 大摩吹摩笛 港股雪上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