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致電香港銀行客戶服務熱線,最怕聽到的就是一句「麻煩你落分行搞」。相信沒有人會喜歡到銀行排隊,也相信懂上網的都會盡量在網上處理銀行問題。地價貴的香港之所以仍然有過千間銀行分行(其中不少佔據黃金地段)源自世代問題:香港上一代不懂網上理財或只相信跟「真人」交涉的為數不少,仍有人會定期到銀行打簿,銀行開分行多少有點社區關懷的成分,讓老人家不用長途跋涉去他區排隊。
服務對象有別傳統銀行
沒有實體分行的銀行,金管局稱之為虛擬銀行(virtual banking)。過去一個多月,金管局先後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究竟對香港傳統銀行業會產生什麼影響?
傳統銀行有存款限制,存款太低要收費,皆因設立實體分行要一大筆成本。有門檻,因為個個客戶都可以到分行排隊尋求各種服務,其中的人力物力,客戶都有份負擔。絕少到分行或打電話查詢的客戶,其實是在間接「補貼」樂於用盡這些資源的客戶。金管局在《虛擬銀行的認可》的指引中講明「虛擬銀行不應設立最低戶口結餘要求或徵收低戶口結餘收費」,明顯的效果是吸引存款不多兼有點科技知識的平民客戶(包括大量連銀行戶口也沒有的外傭)。
由此看來,虛擬銀行的出現有點像廉航入侵航空業,主攻不介意少一點服務、只想要平一截價錢的客戶。就如有航空公司以提高服務質素搶高級客來回應,香港的傳統銀行面對虛擬銀行的挑戰,我相信會在服務上一代之外,更專注於高存款客戶,為他們提供更多「尊尚」服務。分行還是會存在,但裝修將會變得更豪華。至於傳統銀行中哪種銀行較具優勢?是過百間分行的大銀行,還是只有幾間分行的細銀行?我從股價走勢暫未看到什麼跡象,也許要等虛擬銀行正式運作後才有答案。
利用大數據的規模經濟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當虛擬銀行在香港發展成熟後,到底會有幾多間可以生存下來,比傳統銀行是多還是少?
作為虛擬銀行的一項試驗,去年金管局容許銀行「新私人貸款組合」,審批有關貸款時毋須按照傳統的個人貸款審批方法(如入息或住址證明),亦即容許銀行以統計模型去判斷個別客戶的風險。除了節省開設分行的成本,虛擬銀行的最大賣點正是以大數據取代傳統方法,透過分析客戶在網上提供的資訊(例如以社交媒體戶口和學歷等),為每個客戶訂出最合適的利率,以及推薦最切合需要的投資產品。客戶愈多,擁有的數據愈多,作出的喜好、風險評估就更準確。若是如此,虛擬銀行發展將有強者愈強的趨勢,生意規模會愈來愈懸殊。
以上兩個推斷是否正確,有待事實驗證。虛擬銀行為個人和商戶提供門檻低的理財服務,推進普及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始終是好事。至於銀行競爭加劇會否如徐家健昨天於本欄提到的增加金融系統風險,我相信以保守著稱的金管局會非常關心,密切留意香港私人和商業貸款走勢之餘,更會睇實8間虛擬銀行。
註:https://www.insurancejournal.com/news/national/2019/04/15/523702.htm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歐洲鐘錶需求疲 奢侈品股難炒起 |
上一篇: | 為下一代籌劃多元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