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2月6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延年益壽非妙 工作積蓄難享退休

雖然世界分歧日漸擴大,大家仍擁有同一渴求:盡量自保。不僅人類精於自我保護,幾乎所有動物均有求生本能。

事實上,數以千年來人類都想盡方法求存,歷史上有無數天才及偉人鑽研及革新現代醫學、營養學、衞生設備等,冀助人延長壽命,得以安享晚年。不過,延年益壽亦帶來問題,只是很多人對此仍然一知半解。

過去數周,筆者對一種新藥呈不良反應,經醫生診斷發現錯處並改變治療方式後,主要病徵終於消失。惟過去一個月,筆者感到老了很多,甚至有時力不從心。

美國已故大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長篇小說《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中談到破產的過程,就是慢慢陷入危機,直至突然之間一無所有,筆者現在終於有點感同身受。由於人口的老化及結構跟債務系列有關,所以筆者本周以此為主題。

未準備進入高齡社會

除了死亡,人口老化還能觸發財政及文化問題,大家仍未準備迎接長者多於青年的世界。可是,基於人口老化加上生育率下滑,有關問題可能迫在眉睫,而且各國的政府退休計劃(美國稱為社會保障)並非為此而設,因當局是假設勞動青年比例高於退休長者,但情況不再如此。

一小撮人早已警告,人口結構轉變正導致社會保障難以維持下去。筆者曾在〈公共退休金財絀 美納稅人須填氹〉的信函引用圖表,顯示在1940年,每159.4名工人供養一位領取社會保障人士,其後情況迅速脫軌;到了1945年,比率降至每41.9名工人支撐一位領取者,再過10年,比率跌至單位數字。雖然加稅、延遲退休年齡等措施使下滑速度放緩,卻未能停止跌勢。

大家往往認為,問題的罪魁禍首是戰後嬰兒潮一代邁向65歲,這無疑是主因之一,但人類壽命延長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現代人因為活得更長久,拖低供養比率之餘,也意味老人領取退休金的年期長於前一代。

人類歷史悠久,相對之下「退休」屬近代的概念。對千禧世代來說,實在難以想像身體健全的「非皇族」人士決定停止工作,享受安逸的生活。他們相信,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便應繼續工作,然後健康急劇惡化,最終撒手塵寰,總之一生大部分時間財政自給自足。

人口金字塔揭露端倪

此外,對大部分國家來說,「退休」依然是夢想,社會仍預期長者作出貢獻。發達國家設有退休制度,但在其他地區這並非標準規定。退休制度跟工業革命同步發展,其實不是巧合。

科技發展令生產食物所需的人手大幅減少,使勞動力較低的長者工作需要下降,於是全球決定讓最年老的一輩在人生終結前可享受晚年,這是美好且合乎人道的做法。

不過,退休制度亦有限制。推行該制度時社會須付出代價,讓平民百姓在人生最後的30%或35%時間安享晚年,當時的人本應指出這是瘋狂之舉,卻認同屬合理做法,依然盡力嘗試,難怪退休夢至今開始幻滅。

問題並非單純源於戰後嬰兒潮一代人口太多,而是他們數目繁多之餘,亦較上一代更長壽。筆者利用展示年齡結構的人口金字塔(population pyramid)闡釋,在1950年的美國,代表0歲至4歲年幼組別的最底層人口最多,意味嬰兒潮展開。如果把最頂4層的男女人口相加,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佔整體人口約8.4%,80歲或以上佔1.2%。

推前50年,看看2000年的狀況。首先底層收窄,代表嬰兒出生率相對下降。至於65歲以上長者的數目,由1950年佔整體人口約8.4%,上升至2000年的12.3%。在50年前,80歲或以上組別由一層代表,現可細分為5層,數目佔整體人口約3.2%,較50年前增加近3倍。

再移前50年,推算2050年的情況【圖】。預計屆時美國65歲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高達22.3%。當中8.4%年屆80歲或以上,數目遠超2000年。

然而,筆者認為圖表有可能出錯,並未能協助政府制訂政策,至少在支付退休金的無資金準備負債方面,並不管用。

應重劃長者工作年歲

皆因目前的死亡率表並無納入延齡科技的因素,筆者認為有關科技將在未來10年面世。如果生育率未能攀升推高年輕人的數目,屆時人口金字塔將呈長方形。意味到2050年,勞動人口少於整體人口一半,他們仍能支撐兒童及長者的福利嗎?筆者相信難以做到,某些東西將會率先崩潰。

最有可能發生(及最有效益)的情況相信是重新界定長者的「工作年齡」,其實在65歲或67歲退休並非奇妙的事,這只是法制上的選擇,因立法時正值大部分人難以活得長久、只有少數人得享天年之時,但目前情況絕非如此。筆者快將年屆70,依然全職工作,身邊朋友不是同齡就是更年邁,而且較筆者活躍。

因此,把合資格領取社會保障的退休人士年齡提高至70歲或以上,應該於多年前就拍板採納,這樣才可以反映人類壽命延伸及長者健康更佳的實況。當局應告訴百姓對此作心理準備,讓他們能未雨綢繆。可惜迄今仍未有行動,於是大家只好拚命地尋求解決方法。

當然,提高退休年齡估計並不受社會大眾歡迎,但筆者並不反對試行「解決」方式(例如收入高於某水平的人士不能領取社會保障)。不論政府推行哪種解決方式,必定有很多人為此失望,唯一問題是何人受苦。

巨變面前的兩種選擇

毫無疑問巨變正在降臨,但未知變化如何,這大大打亂了退休計劃。不過,預早準備總好過到了患病瀕死前才臨渴掘井。所以一是全力儲錢,盡可能量入為出;二是耗盡儲蓄,晚年重新領取社會保障及依靠家人接濟。

第一選項明顯是較佳選擇,但可行嗎?即使按目前的人均壽命,大部分人均難以做到,死時淪為負資產的人數甚至令人驚訝,他們早年欠下的債務從未能還清。

人類壽命延長令第一選項更難達成。假設在25歲時完成學業後開始賺錢,並選擇在65歲退休,一生工作四十載,期間花錢置業、資助子女的大學學費或償還自己的學生貸款,過着正常的舒適生活,剩下的錢用作退休生活費。

問題在於,數學上那40年的儲蓄能否支撐30年或40年的退休生活?大概難以維持,或者有人能憑做生意或研發新科技賺錢,但一般打工仔僅憑薪金,儲蓄極之有限,用作基本的退休生活開支,不出30年就會花光。傳統的「退休」生活日漸遙不可及,只有收入最高的階層得以享受。

至於耗盡儲蓄的選項當然能輕易做到,社會保障的安全網亦常在,惟領取的退休金將會縮水,壽命延長只令問題更加複雜。

《人吃人》未來恐成真

英國人稱這種情況為進退兩難(sticky wicket),壽命延長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須設法平衡退休的開支及福利。

吾友兼編輯沃森(Patrick Watson)預計,未來大有可能將出現類似電影《人吃人》(Soylent Green)的情況,內容講述人口過剩加上全球暖化,導致未來世界資源枯竭,新鮮的蔬果成為奢侈品,大多數人依靠Soylent集團製造的人工食品為生。主角調查一宗謀殺案,最終發現大受歡迎的綠色餅乾原料竟是死人。

由於65歲以上長者為數眾多,納稅人數量太少,在2010年代中期政府的稅收及法定權益開支間差額擴闊,問題顯而易見。

隨着七八十歲長者數目不斷增加,意味醫療開支須加碼,對革命性的醫療產品及服務需求激增,筆者預計,主要醫學期刊未來數年將會多見逆齡等字眼。相關科技的發展進程可能不僅用於對抗老化,甚至可治療所有疾病。

筆者更相信未來10年將可擊敗癌症,到了2020年代中期將推出至少能延緩老化的療法,部分療程更可稱為「中年之泉」。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