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23日

曾國平 經濟3.0

關於填海,我想說的是……

從前不知道「政治化」是什麼意思,現在好像明白多一點了,就是任何社會議題,未有鮮明反對就會被當成贊成,未表支持又會被假設成不同意,總之人人都要有鮮明立場和意見,可清晰歸類到各個陣營,這大概就是「政治化」的意思吧?一如「明日大嶼」的討論,有反對者視之為一鋪清香港人袋的殖民陰謀,有支持者又將其吹捧成必賺無疑的絕世好橋,兩面鬥晒冷。

關於填海,我想說的其實是大家憑什麼說得那麼肯定,沒有數據如何得出信心十足的答案?既然未有數可計,今日只講兩個概念上的問題。

「投資分析」的奇怪推論

房屋專家姚松炎教授最近討論填海的文章廣獲分享引用。按姚教授估算,「明日大嶼」的造價為9500億港元(應該是2023年的價錢)。以最多110萬人口為目標,約等於40萬個單位,以每個750呎計,總共3億呎,在公私營七三的比例下,私樓面積佔9000萬呎。他根據現時賣地價錢估算,政府每呎地可賣4000元,即總收入為3600億。兩組數字相減,姚教授的總結是項目蝕水5900億,虧蝕率達60%。他再補充,「由於虧蝕率高,發債需要支付利息,將會令虧蝕更嚴重」,並建議「大家可以據此計算粉嶺高球場和棕地的盈利/虧蝕率,三者比較後再決定那一選項對未來幾代人最合適和最有利」。

以虧蝕率作為判斷項目優劣的準則,看似合理,實情是不着邊際。最諷刺的莫過於在拜讀姚教授的分析時,有富商就同一問題表達意見,認為地價每呎收入為6000元至8000元,政府穩袋過萬億。此論一出當然招來攻擊,認為政府為了「填數」賣貴地,增加土地但樓價仍會高企,填海只是官商勾結的大茶飯。賣地收入不佳會蝕大本,所以填海不應做;賣地收入足以回本,又反證填海無助解決房屋問題,於是也不應做。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搬龍門」吧?

「搬龍門」事小,以虧蝕定成敗的更大問題在於,根據姚教授的邏輯,要大幅提高所有土地方案盈利率其實好容易:只要將公私營比例降至零,賣地收入自然會直線飆升,3億呎面積一鋪賣掉就夠「明日大嶼」轉虧為盈了。倘接受姚教授這一套「投資分析」,理所當然應支持政府多建私樓(同理,某些左翼人士建議收地全數起公屋,肯定是蝕大本生意)!

得出這個奇怪推論,皆因這套「投資分析」跟成本效益計算是兩碼子事:填海效益不只是賣地收入,更包括居住空間對市民的價值,例如排隊輪候公屋的劏房戶可早日上樓或住私樓的家庭有較大單位選擇。須計及這一大筆好處,才可知填海是否有利。

反思「結構性赤字」警告

從虧蝕率角度看,填海不是全無道理,畢竟「明日大嶼」並非等閒基建工程,若施工途中經濟出現什麼危機,政府財政的確會面對重大壓力。騎虎難下,雖未至什麼一鋪清袋,但難免要舉債或加稅。善忘的香港人,不知道還記不記得4年前的一份「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撰寫報告的專家們認為,在人口老化、生產力增長緩慢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將大幅度跑贏收入,推算10年內會出現赤字,再過10年政府更須借貸渡日。故小組建議政府將「公共開支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的20%」,確保「新措施的財政可持續性」,政府更就此成立了「未來基金」,預防未來的財政挑戰。

最弔詭的立場,莫過於當年提出「結構性赤字」支持政府慳錢,今天卻不反對(甚至大力支持)政府大手筆填海。要「協調」這兩個南轅北轍的觀點,除了勉強地改口說政府的財政問題已不復存在,另一條出路就是判定「明日大嶼」為難得一見回報率極吸引的基建項目,就算要政府借貸也值得做。現在數據欠奉,如此樂觀的分析當然沒什麼根據,只是自圓其說唱好捧場而已。

你可能會再問:講完一大輪,你到底撐定唔撐填海?其實,我想說的是,只講立場不講道理的言論只有呃like或累積政治本錢的功能,然而,我只懂以實證為本的態度去尋找答案,有幾分證據便說幾分話,不會趕時間去跟大隊表態。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