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18日

陸文 談股論策

貿易陰霾呈起伏 互信欠奉難協商

本港經歷「山竹」洗禮,市面正迅速回復正常,而中港股市面對美國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陰霾下,卻呈現難預測的起伏衝擊。不過,港人對兩者均有一定準備,中港股市昨天下跌交投縮減,多少反映經歷上周挾淡倉後,好淡均不敢造次作岸上觀,基金減持壓力亦略為收斂,不過面對後市進入較漫長的慢熊市況下,抱着一份平常心及保本態度面對之,便是明天會更好。

困擾港股大半年的中美貿易談判,持續因談判立場善變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帶來沒完沒了的突變,相關不確定性令筆者連番以10年周期及真死亡交叉,以至少做少錯提出岸上觀一樂也離場保本作為主調,只會為少數樂於十號風球下嬉水逐浪者提供一些短線投機買賣觀察,亦是配合預期港股進入一段漫長的慢熊趨向下,短線起伏着實有不少可靈活走位的時機,並可透過槓桿式的衍生工具作策略性投機部署謀利。

不過對大部分穩健投資者,維持利用每次反彈減磅套現,持盈保泰及減低受起伏不定的市況消磨投資者意志,特別是內地近月不時針對被視為經濟主幹的產業企業,推出一些嚴控監察及短期具打擊性的措施,投資者徒然承受新一輪政策風險,並確立真死亡交叉下整個下降調整周期最快亦要年底至明年中才有望見底。

美中期選舉前難有協議

中美貿易談判自早前副總理劉鶴訪美達成的協議被美方推翻,筆者已指出雙方已處於缺乏互信,難達致可落實的成果。從特朗普致力爭取最多利益,包括短期的關稅收入,以至最難令中國作承諾、涉及知識技術轉移的監控。

上周白宮似受來自商界及部分共和黨議員的壓力,包括完成就2000億美元關稅的公開諮詢後,提出在月底與中方作新一輪貿易談判,一度令市場期待雙方爭取有體面的下台階,但特朗普維持對華的強硬立場,雖然傳出就2000億美元關稅稅率由25%減至10%至15%,作為換取中方在某些細節上妥協,但在缺乏互信下,任何協議何時落實,美方亦可在未來配合其抗華政策下作關稅修訂,令中國難對新一輪談判有期望。隨着內地已為短期經濟作出若干維穩措施,看來中方會樂於靜待今年11月份美國中期選舉有結果,才定出相應的談判策略。

近周導致特朗普變臉的原因未明,不過過往每次其個人內部出現困擾下,多作出轉移國民視線的驚人言行,隨着其多名前任親信相繼配合「通俄門」調查,包括最新的前競選團隊主席馬納福特願意配合,不排除是另一次轉移視線的談判伎倆,卻正好構成金融市場沒完沒了的波動。

由於每次起伏足以催化市場利淡因素,包括滙率波動,資金動向更可能擴大新興市場的企業債券危機,這股不斷發酵的不利聯想,絕非只反映數千億美元的關稅商品交易,而是涉及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的博弈,令長期建立的國際貿易關係在全球化體制下出現逆轉,其對經濟復甦乏力的美國以至全球經濟帶來拖後腿的效果。

新經濟未來跑出機會高

日前正值雷曼事件10周年,市場不停檢討這個涉及衝擊全球金融系統的巨浪會否重現,一如早前就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會否在加息及強美元下再度衝擊全球新興市場,特別是目前不少新興市場的企業及個人借貸水平偏高帶來疑慮。

對筆者這個經歷多次金融大風暴洗禮的「老兵」而言,近期堅持保本的重要性,只屬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思維,抱着樂觀的平常心,靜待每一個大跌浪完結,留待新一輪牛市誕生。

謹記未來興旺的行業板塊多與早一輪的強勢板塊有異,只有香港過去地產業興旺不休,每次牛市均有其蹤影,以反映全球亂印紙幣下的結果,不過隨着股票表現配合經濟結構的轉變,未來新經濟跑贏舊經濟機會頗高。

一如今日的衣食住行與過去10年、20年出現不少變化,能適應民生消費模式的產業及企業有望跑出,亦是目前不少資金流入創投企業的主要原因,因此近期對未來半年中國面對經濟增長結構的轉接期,以應付「美國優先」下對中國發展帶來衝擊,無論經濟增速及部分產業轉型優化下的困擾,但以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及歷年累積的硬實力,以10年周期論來看,2022/2023年是另一個上升周期開展絕不為過。目前宜先得保本及適當分散投資,待風暴過去明天會更好。

慢熊周期調降股票佔比

面對這「慢熊」周期下作投資部署,除了調低股票投資比重至10%至15%,穩健投資者或許利用每次反彈下一般收息及公用股會有調整的機會作吸納;反之部分強勢板塊出現拋售及嚴重超賣下可作收集。不過從投資角度來看,現水平這批穩健板塊中線回報欠奉,大部分因已成基金保本工具而物超所值,因此面對未來大市起伏反覆向下的趨勢,還是以逢高減持或作沽空部署勝過逢低吸納,雖然目前部分板塊如石油、電訊、基建建材及部分本地地產板塊,均有望跑贏大市,亦利作炒起伏對象,每次較大調整可作短線博反彈,並透過衍生工具作炒作,但還是那句,逆水行舟容易受縛,短線造好淡均屬高難度動作。

從另一個樂觀角度來看,近期恒指步入25000點至27000點這支持區,交投相對疏落,有利構築平台,雖然缺乏收集期及新資金重臨,特別是稍後及第四季將進入加息周期,但傳統上恒指踏入10月份升多跌少,過去10年恒指只有2016年現跌幅,是耶非耶?維持25000點附近是合適吸納水平。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