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7月9日

蘇培科 解經論財

上市公司回購須履行承諾

近期A股市場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徵,比如市場不斷下挫,悲觀情緒進一步蔓延,2000點論甚囂塵上,頓時感覺投資者像「鐵板上的魚」,命運難料。但筆者認為,愈是市場委靡的時候愈要減少悲觀情緒的過度蔓延,反而要及時提振市場信心和給市場輸入積極的政策訊號,但遺憾的是監管部門並沒有積極應對,反而人行行長易綱最近頻繁對股市發聲。

最近上市公司回購和大股東增持的消息愈來愈多,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的資料已經創出了歷史新高,說明有些上市公司確實已經處在超跌狀態。但也有很多已經承諾要增持的上市公司又遲遲不肯兌現,從而上市公司表現出堅定市場信心,和營造市場多頭的假象交相輝映,讓很多投資者搞不明白究竟哪個才是真的,也讓很多投資者困惑這些承諾回購、承諾增持的背後究竟是彰顯大股東信心,還是誘導散戶的陷阱?在目前的市況下確實很難區分,但從上市公司回購和大股東承諾增持的數量可見其誠意,如果承諾而不增持或象徵性增持,反而會有負面影響。

近半增持杯水車薪

據統計,今年以來有620家上市公司(不含在2017年發布股票回購計劃,但2018年已實施或實施中的上市公司數量)先後公布或已實施股票回購計劃。回購金額從幾十萬至幾十億不等,美的集團(000333.SZ)目前以40億元人民幣的回購上限暫列榜首,緊隨其後的有30億元人民幣回購上限的分眾傳媒(002027.SZ),22億元人民幣回購上限的均勝電子(600699.SH)以及17億元人民幣回購上限的中原高速(600020.SH)。

但讓人詫異的是,有287家上市公司的回購金額上限僅500萬元人民幣,佔已公布或實施回購計劃的近一半。對於市值幾十億、幾百億的上市公司而言,500萬元上限的回購還不足以提振信心,如果在牛市行情,一個小小利好暗示或許都能掀起風浪,但在市場委靡之際,往往對於利好都有麻木症,如果不是真正的利好則很難起到相應的作用。

理論上,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大股東增持股份的行為是表明其對公司經營狀況、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有利於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市場預期,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正面作用。但如果為增持而增持則不值得鼓勵,尤其不能在監管部門的鼓勵和號召下增持,如果沒經過深思熟慮的判斷而盲目回購、增持也未必是好事。

就比如在2015年股災後,當時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增持,結果這些增持一波一波的都被套牢了,這對上市公司和大股東都成了負擔。因此,市場的增減持行為還是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如果監管部門拍腦袋決定往往會被市場修理,反而讓上市公司很被動,希望這一輪的回購、增持行為是上市公司和大股東的自願選擇,而非監管部門的視窗指導。

當局宜督促建誠信

當然,對於一些公開承諾回購、增持的公司如果沒有履行承諾,監管部門應該對這些盲目承諾的公司開罰單,別讓他們以後信口開河、隨意忽悠投資者,必須要讓上市公司資訊披露和承諾具有誠信可言,否則投資者哪裏還敢信任這些上市公司?

因此,日後上市公司承諾要謹慎,可是一旦公布承諾就要堅定不移地履行,否則對上市公司的公信力損害太大,監管部門的責任是重點盯防這些信披和公開承諾行為,還有就是監管那些隱蔽的違規行為,比如一些上市公司的增持、回購是為了人為拉抬股價而掩護大股東出逃。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市場建立誠信和營造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監管框架,而非鼓勵和視窗指導上市公司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情,也少幹一些監管部門職責範圍之外的事情。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歡迎與作者交流:[email protected]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