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30日

柳太勝 金融協會

中資投行在中國經濟崛起機遇

中國正經歷由「大國」到「強國」的轉變,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剛剛過去的「十九大」為中國未來5至10年的發展定下了基調和發展路徑。「十九大」之後,市場普遍預期中國經濟增速會持續放緩,但經濟發展的品質會不斷提高。在中國不斷放寬各行業的外資和私人資本准入的背景下,我們也預計政府會逐步放寬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和併購。

中國外滙儲備已經連續9個月回升,加上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值,這為政府進一步放寬資本管制提供空間。展望未來,中國正經歷一個從「大國」到「強國」的轉變,這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以及跨境投資和貿易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據彭博統計,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相關交易額在2016年超過2200億美元,10年來增長超過12倍,亦是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海外投資併購國。

外資行整頓造就契機

過去10年,香港見證了中資投行的飛躍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以海通證券購買大福證券,以及中信証券收購里昂證券為標誌,中資投行開始大舉海外擴張。目前在香港有一定業務規模的中資投行接近30家,數目已經超過歐美和區域性的外資投行。按香港市場IPO發行額計,今年上半年排前十的投行中僅有一家外資投行(2016年全年也僅一家),而大部分外資投行均排在20名以後。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外資投行都在做戰略調整和收縮,這也為中資投行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過去10年香港和全球金融市場相對穩定,亦為中資投行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然而,中資投行在香港的發展越趨於同質化競爭,大部分都從開始就拓展全業務模式。此外,大部分中資投行在基礎設施建設、法律合規和風控等方面處於發展階段,相對外資大型投行,在應對大型金融危機的能力仍不足。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中資投行在香港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開始建立,並且逐步拓展香港以外的全球市場。

中資投行未來10年的發展機遇:期待全球舞台上的中資投行。

累積資本助規模擴張

借鑑歐美日投資銀行的發展,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的經濟會帶動其投資銀行業的全球化,儘管只是少數領先投行。領先的中資投行在過去10年已經累積豐厚的資本和利潤,這足以支撐業務收購和規模擴張。對於領先的中資投行,從發展機遇及發展模式上我們做了幾點總結。

第一:創新與投入。中國的金融創新仍落後歐美。在金融創新上,中資投行應把握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正在興起的發展機會。人工智慧是未來財富管理的發展方向,而區塊鏈可能在未來大大簡化內部運作並降低風險。

第二:與內地業務的協同和整合。香港的中資投行開始借助內地平台和客戶資源,但是大部分在香港的中資投行在發展後期都開始面臨內地業務的協同及整合難度。若沒有一個系統和體制化與內地業務的協同和融合機制,香港的中資投行難以在香港以外的市場與外資競爭。

金融服務不斷創新

第三:產融結合。在內地,中信集團是最早把產融結合作為發展戰略的大型國企之一。雖然在過去幾年,內地無論是非金融國企或大型私人企業都紛紛成立金融子公司,但這都代替不了產融結合的發展。隨着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智慧化和複雜化,大型企業需要專業和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在海外市場,中資企業是中資投行的長期客戶和收入來源。中國大型國企在海外的併購和融資需求足以成就世界級的中資投行。

第四:收購擴張。在全球金融市場,很多投行的收購兼併並不如預期成功,如野村收購雷曼。但是目前全球頂級的投行在發展歷史上都是通過收購兼併而迅速壯大,比如美國銀行通過兼併美林而迅速成為全球頂級的投行。中資投行的海外擴張也應跟隨中資企業,可以嘗試從亞洲和歐洲開始,因為在這些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中資企業的大型收購發生。

內地開放金融市場為中資投行帶來威脅。「十九大」後,中國開始逐步對外資放開金融市場,這促使歐美各大投行開始積極在內地布局。面對外資進入中國的威脅,我們認為中資投行與其防守不如進取。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會員,中信建投國際研究部主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