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11日

Joseph E. Stiglitz 博集先機

特朗普拿下聯儲局 ?

美國總統的其中一項重要權力就是任命各個機構的成員和負責人,而這些機構不僅負責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在許多情況下還要管理經濟。而在這方面也許沒有哪個機構比聯儲局更重要。但特朗普卻在行使這項權力方面,打破了一個可以追溯到將近半個世紀前的悠久模式,即總統會重新任命表現良好的現任聯儲局主席。

在前幾年那段特別艱難的時期,可能沒有哪個主席比耶倫做得更好了。兩位前任因為怠忽職守而積累了巨量風險,從而令聯儲局顏面掃地之後,是耶倫挽回了聯儲局的聲譽。

她以冷靜平衡的手段,在一個以多種經濟哲學並存著稱的聯邦儲備委員會中孕育了廣泛共識,是她在狡詐的共和黨人誇大赤字風險導致財政政策受到不必要限制時帶領經濟實現了緩慢復甦。共和黨在財政方針一致性方面的膚淺承諾如今已經露出馬腳,因為他們主張大幅削減企業和巨富階層的稅收,而這將導致在未來十年內增加一萬億美元的赤字。

平心而論,當特朗普所屬黨派中的很多人都推崇一名極端主義者時,他卻選擇了一位溫和派。從不避諱利益衝突的特朗普擁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本能去接納那些對他個人有利的經濟政策──比如提議中的減稅。他意識到極端主義者會提高利率,而這顯然是任何房地產開發商的噩夢。

破先例未選擇經濟學家

特朗普還以另一種方式打破了先例:他沒有選擇一位經濟學家,聯儲局將在回復到更為常規化政策的未來5年間面臨巨大的挑戰。由於資產價格經歷了重大「修正」,利率上升可能引發市場動盪。許多人都預計未來5年將出現大幅下挫;否則經濟就將經歷一場近乎前所未有的10年半擴張。

儘管在過去的10年裏聯儲局的政策工具包已經極大豐富,但面對聯儲局的低利率以及龐大資產負債表(還有萬一特朗普成功實現減稅後大幅增加的債務),即使是最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也會相當頭痛。

最重要的是,一直以來民主共和兩黨(以及全球)都在努力推行貨幣政策的去政治化。聯儲局因為手握貨幣供應權而坐擁巨大的經濟力量,而這種力量也極易被濫用於某些政治目的──比如在短期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在這個法定貨幣的世界裏(中央銀行可以隨意印製鈔票),一旦各界對央行失去信心就會削弱長期的經濟表現,因為大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擔心通貨膨脹。

即使不存在直接的政治化,聯儲局也總是面臨着華爾街的「認知俘獲(cognitive capture)」問題,在格林斯平和貝南奇主政時就是如此。後果現在我們都知道了:近大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嚴重危機,只有靠政府大規模干預有所緩解。

然而不知何故,特朗普政府似乎已經忘記了不到10年前發生的事情。如何解釋其試圖撤銷旨在防範下一場危機的2010年《金融改革法案》(Dodd-Frank Act)監管改革的做法?華爾街以外的共識是《金融改革法案》還是不夠嚴格。過度風險承擔和金融掠奪行為仍然存在,(比如有關次級汽車貸款金額不斷增長的報道)。在最近一起更為隱蔽的瀆職行為中,美國富國銀行的職員竟然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為後者開立賬戶,並以此收取額外的費用。

作為一名商人的特朗普對這類不道德做法並不陌生,當然也毫不介意。幸運的是,他選擇的下一人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似乎對精心設計金融監管規則的重要性表示認同。

但是聯儲局的政治化應該被視為特朗普與他的前首席戰略家班農(Steve Bannon)所稱的「行政國家」做鬥爭的另一部分。而這場鬥爭反過來應該被看作是一場更大範圍戰爭的一部分──也就是要反對啟蒙運動留下的科學,民主治理和法治遺產。堅持這一傳統需要聘用專業人才,並像康奈爾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斯蒂格利茨(Edward Stiglitz)所強調的那樣創造對公共機構的信任感。如今大量的研究都表明認為一個社會在缺乏這類信任的情況下會運行得更糟。

將出格行為看成「正常」

每隔幾天,特朗普都會對美國的社會結構動些手腳並激發本已深刻的社會和黨派分歧。而當前最為明顯的危險是,這個國家愈來愈習慣於特朗普的出格行為並將其視之為「正常」。

七十多年來,美國一直在奮力(當然往往是斷斷續續地)兌現其宣揚的價值觀,對抗各種形式的偏見,法西斯主義和本土主義。可如今的美國總統卻是一名厭惡女性的種族排外主義者,而他所推行的政策則體現出了對人權事業的極端蔑視。

人們可以選擇贊成或不贊成共和黨的稅收建議,醫療保健「改革」(無視數千萬可能失去保險的人)以及放鬆金融管制的承諾(將2008年危機的後果拋諸腦後)。但雖然聯儲局眼下看似比較安全,可與特朗普攻擊美國最為珍視的制度和價值觀所造成的嚴重政治和社會風險相比,這個議程可能帶來的任何經濟利益都會顯得極為蒼白。

作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斯福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他的最新著作是The Euro: How a Common Currency Threatens the Future of Europe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7.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