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4日

洪文正 經管錦言

回應《施政報告》創科建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剛發表了第一份《施政報告》,在創新科技方面着墨不少。近年政府為鼓勵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推行多個與創科有關的資助基金,例如「科技券」、「創科生活基金」等等。政府這方面投放的資源比很多國家更多,但真正受惠的機構卻少之又少,原因在哪裏?

事實上,很多中小企都不知道相關的資助計劃,宣傳工作有待加強。另外,很多公司寧願把資金投放在回報快的項目上,也不願意投放到長線項目,導致香港的科技產業較難成長,也較難培育出類似美國的GAF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等知名科技企業。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最近籌辦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策動的「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2018:學生創新獎」,筆者作為比賽統籌人,邀請一些上市公司贊助數萬港元,但有公司寧願贊助電競活動(即電子遊戲),也不支持培育新一代科研人才及創新思維的項目,令人失望。

《施政報告》提及「香港絕對具備條件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筆者也同意。目前擁有工程學院的大學有6間,它們的科技水平非常前瞻,但卻只限於工程學院,未能協助其他院校,尤其醫學院。電子醫療日漸普及,但醫科生對於資訊科技、大數據在診斷及治療上的應用認知卻相當貧乏,第一是由於學院之間的「知識轉移」工作做得不足,導致技科水平出現鴻溝;第二,大學研究學者的薪酬都比其他國家高,做的大多是學術研究,沒有足夠誘因去研發一些科技項目並將之成為一門生意。

教育部門缺乏STEM思維

可幸政府提倡開放政府數據,醫院管理局會設立大數據分析平台,以便發掘有助於制定醫療政策,促成生物科技研究和優化臨床及醫療服務的有用資訊,促進醫護服務創新。希望醫學與科技的結合,能夠為大眾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減少病發的機會和提升治癒率。

筆者亦贊同創新及科技局會推出「博士專才庫」企劃,資助企業聘用創科博士後專才,從事科研及產品開發等工作。博士生及博士後專才具備非常專業的知識,但很多公司的薪酬往往不足以吸引博士後人才,令他們寧願繼續在大學裏做研究、自行創業,甚至轉行以賺取更多回報。

希望藉着這項計劃,提升香港的科研水平,並伸延至「粵港澳大灣區」。

教育在創科業的發展當相當重要,《施政報告》亦多次提及STEM教育。近年政府、業界與學校致力推動STEM教育,然而筆者認為政府的工作及方針仍有很多進步空間,最核心的問題是負責STEM教育的官員或部門,本身缺乏STEM的思維模式,導致改革過程中遇上重重的障礙。

STEM不是一個課程,而是一種概念,一種思維模式,透過STEM教育,學生能夠培育出一套用邏輯去解決生活問題的思維。但現時教育並沒有專門負責STEM的部門,只是靠相關科目的部門合作去推動,而各個部門本身亦有繁重的工作量,因此可以想像到推行STEM教育的成效如何。因此教育局有必要成立一個部門獨立統籌STEM教育。

此外,師資是相當重要的,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一直提倡一個理念──STEM教育可與業界聯繫, 參考美國的例子,政府會出錢鼓勵當地的學校聘請一些已退休或在職的業界人士,例如工程師,以全職或兼職的形式,帶領學生進行STEM活動,令學生所學的更「貼地」,更生活化,更容易應用於生活當中。

筆者一直推動科普教育,目的是要令科技知識普及化,最近政府提供為期兩年的津貼予學校進行科普教育,其實兩年並不足夠,最理想是恒常的資助,讓學校持續地檢視及更新科學、科技、數學的課程,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運輸署禁首部無人車落地

至於思維編程教育方面,教育局目前正在草擬中,筆者希望編程教育能夠成為必修科,與數學科同樣重要。最近與一名幼稚園的副校長交談,原來幼稚園老師被要求到內地學習編程技巧,用以教導幼稚園學生做STEM編程,但反觀中學,有很多學生都不懂編程,這種怪現象需要教育局正視及深思。

開放的思維是相當重要的,再舉一個例子,最近科技大學製作出香港的首部無人駕駛車,可惜不獲運輸署准許落地,只能北上深圳路試。署方拿着上10萬字的《道路交通條例》為尺,條文卻完全沒有觸及「自動駕駛」。而且,據慈善組織Bloomberg Philanthropies統計,包括倫敦、三藩市、新加坡、武漢在內,已有35個政府正帶頭試行測試無人車,洛杉磯、特拉維夫等18市亦正審視監管法規,香港完全榜上無名。作為「國際都市」的科技業者,難免對於香港的創科前景感到憂慮。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