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24日

溫天納 納論神州

港股能否重上三萬點?

上周香港書展開幕,筆者應出版社邀請出席交流。以往每逢港股到達高位,投資類的書刊均會熱銷熱賣。書展之行,筆者特別到訪信報攤位參觀,見到讀者們正在展館選購心儀之投資書刊,與此同時,筆者特別抽空為信報同事們打打氣,勉勵一番,並應邀在信報展館前拍照留念。其後,信報Facebook亦報告了筆者及其他主要來賓到訪交流的情景,場面實在熱鬧。

傳萬億險資將南下

信報財經投資書刊展館人流多,同時股市整體亦上升,大家開始關注一個問題,就是港股能否重上3萬點?其實,同樣的問題,筆者在10年前曾討論過,當時是2007年的8月底,內地宣布資金自由行計劃,筆者代表一家內地銀行宣布參與計劃,舉行大型記者招待會,接受逾百傳媒的訪問,期間提到相關股市目標。其後,雖然資金自由行計劃無疾而終,但是卻激起港股的一輪短暫騷動,讓港股去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水平。

10年過去,「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早已一一落實,可惜港股無法再次重上32000點水平。不過,近期有論點指出港股將受惠市場流動性,有機會重上高位,甚至3萬點水平。市場流動性何來?美國有可能減慢加息步伐是其中一個因素,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市場謠傳有萬億元內地避險資金將南下。

那麼,這萬億元資金又何來?目前, 中央政府對內地企業的跨境併購十分關注,的確,不少跨境投資的性質看似瘋狂,不少更去到不問價的地步,讓旁人驚訝。跨境資金盯上了香港的資產,當中土地及股市是重要目標。無論這些跨境資金是抱着什麼「態度」或「原因」到來,當中有什麼「秘密」都好,港股的確均會受惠。不過,這能維持多久,卻是無法引證。

監管大環境強調「嚴」

儘管環球流動性收緊未必快速進行,但股市見頂其實開始浮現。假設目前市場是處於「牛三」,市場未來的走勢有可能高揚,但震盪也難以避免。而內地的避險資金能否全面拉動港股,也是需要關注的。香港是國際市場,但也是中國的國際市場,與內地因素是不可分離的,香港或許只是一個中途站。

早前,內地股市出現波動,與市場對「嚴」監管的大環境或有一定的關聯性。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經閉幕。

統計本次會議的用字,「風險」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被提及31次,而「監管」位列第二,被提及28次,「發展」與「改革」位列第三、四位,分別被提及25次與16次。此外,「嚴」字出現6次,凡提到監管的表述都強調了「嚴」字。

筆者認為內地金融市場「脫虛入實」和「監管從嚴」將會延續很長的時間,而金融工作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回歸本源,服從及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以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金融業發展與內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作為會後部署,筆者覺得國家將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內地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豐富直接融資工具,打開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創新型企業及發展的融資急切需求。更重要的是需要為內地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率的便利融資方式,減輕融資難的問題,某程度上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目前,內地融資結構主要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同時,必須努力改善間接融資,推動國有大型銀行轉型,同步發展內地中小型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清理規範冗餘的官僚體制。

熱錢未必長期泊港

在改革的過程中,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亦應該積極配合,而不是採取漁人得利的態度。故此,在內地採取「嚴監管」的政策下,部分資金選擇外移,但香港不應獨善其身,充當資金的避難所。在某程度上,香港亦需要主動全面配合中央的政策,協助國家改革的進程,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由此看來,香港未必能全面得益於內地資金的外移,內地資金亦未必會長期停泊在香港,由外逃資金所牽引出來的股市大牛亦未必能長存,故此,筆者對港股能否重上3萬點,抱着極其觀望的態度。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