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承上文(10月15日〈Tyson Foods績優無關巿場操控〉),Tyson Foods的長線風險到底有哪些?這包括了健康飲食蔚然成風,預製食品甚至肉食遭環球中產階層的唾棄。為此,Tyson Foods展示其前瞻遠見,把自身定位為包括植物蛋白的「蛋白生產商」。10月13日,網上食物資訊雜誌Just-Food報道,Tyson Foods購入植物蛋白(plant-based protein)生產商Beyond Meat,成為首間投資植物蛋白的大型肉食公司,其他投資者包括Bill Gates和老牌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曾有投資創投Amazon和Google等往績)等,甚具遠見。
定位蛋白生產商具遠見
另一問題是豬肉整體供應正在增加,未來一兩年內將增2%,勢將拖累利潤,但管理層預料至2018年才會受影響。再說,Tyson在肉類蛋白巿場份額明顯領先(在美國雞肉、牛肉和豬肉份額分別為21%、 24%和17%),豬肉份額與Smithfield(26%)及JBS USA(19%)加起來是整體巿場的62%,形成寡頭壟斷(oligopoly),具有一定議價權;豬肉僅佔集團利潤的18.69%,衝擊理應可控,何況Tyson Foods可外購或自養豬隻,又或在調整豬肉或豬肉預製品多下工夫,豬肉利潤率波動問題不難解決。
此外,通縮大環境壓抑消費者購物意欲,7月份美國農業部公布2016年食品價格料升0.25%至1.25%,在2015年食品通脹1.2%的下限,而遠低於20年平均數的2.5%。但反過來說,若Tyson Foods的品牌沒有叫座力,消費者會轉投更廉價的肉食供應商,可見Tyson Foods的忠誠客戶群,大有可能成為公司眾多預製食品新產品的首批客戶。
以該公司周四收巿價69.81元(美元.下同)計,Tyson Foods巿值252.6億元,公司預期雞肉和預製食品(prepared foods)利潤率與去年相若,豬肉高於8%,牛肉1.5%至3%,利潤的增長主要藉收購回來的Hillshire的助力。
在第三季業績後,本年度每股盈利從4.2至4.3元,提升到4.4至4.5元,巿盈率15.9倍,是買入龍頭品牌公司但不是龍頭原材料品牌公司的價格,這是由於經濟商譽能夠就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就不同客戶群體作產品的價格差異定價)創造價值,對原材料公司而言,講的是價格競爭,因而得物無所用。
幸而Tyson近年大力發展2014年從Hillshire買回來預製食品板塊新業務,使之成為公司的重要利潤貢獻者,不含麩質(gluten free,高「筋」低「筋」麵粉的「筋」)、混合穀物(multigrain)、無荷爾蒙等Better For Your Products,也推出了預製膳食、沙律、湯品等多款產品,加上藉着集團內高端肉食品牌Tyson和Wright的溢價定價優勢,使預製食品成為Tyson利潤增長的長期動力。
併購Hillshire 產生協同效應
在2014年8月完成的Tyson-Hillshire併購,把Hillshire的Jimmy Dean香腸、Ball Park熱狗腸等帶到Tyson Foods的肉製食品版圖,Hillshire雞肉和豬肉的強勁需求,彌補了Tyson Foods牛肉業務的不足,預製食品生意亦帶來規模效應,因減省人手而省回成本,令公司因協同效應(synergy)而獲得利潤增益,2016年和2017年分別節省了5億和7億元。在今年底,公司經調整投資資本回報率(adjusted ROIC)將升至18%,與收購Hillshire前的20.5%進一步走近。投資Tyson Foods最令人關注的是,基於他身處的行業所面對的固有商品風險(inherent commodity risk),尤其是飼養雞隻所用粟米的價格風險,這可從歷史價格走勢看清楚Tyson Foods的進步。Tyson Foods利潤率和價格走勢的相關性可以分為2013年第三季至2014年首季、2014年首季至2015年第三季,以及2015年中至今等3個階段,相關系數分別是-0.2、0及-0.018,當中第三個階段中更有半年時間,兩者呈正向關係。
究其原因,是Tyson Foods致力拓展預製食品業務,而這些經增值的產品擁有較高利潤率和定價權,令公司擺脫粟米價格波動的陰霾,在CEO Donald J. Smith的領導下,公司連續兩季息稅折舊和攤銷前利潤率(EBITDA margin)穩企於雙位數,使他成為食品業界的悍將,當公司在發布會預估下年的高單位數EPS增長,立時被分析員質疑是過低。從2012至2016年的5年經調整每股盈利(adjusted EPS)與自由現金流複合增長(CAGR)分別為22%和46.1%,也可看出Tyson Foods的利潤增長後勁凌厲。
總括而言,公司在CEO用心經營下,併購策略得宜,利潤能見度增強,定價權得到明顯提升,規模效應也相當出眾,成績有目共睹。本月7日急跌一成原是最佳吸納良機,偏偏跟縱Tyson Foods的機構投資者及粉絲眾多,股價僅一日已復回升,吉時一過,惟有磨礪以須了。
筆者在台灣《今週刊》每月發表一次,11月初1036期撰寫的ConAgra Foods,與Tyson Foods頗有淵源,歡迎各位關注。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