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10月4日,周日。美國上周五公布「弱過藥煲」的就業數據,市場第一個反應是聯儲局年內加不成息。美國利率何日落實首次上調,已成為一個令人厭煩的話題。然而,老畢近日為揀股做功課,無意中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值得跟讀者分享。
大家想必聽人說過,加息要買銀行股,理由是淨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NIM)擴闊,帶動銀行淨利息收入(net interest income, NII)增長,從而推動整體盈利改善。此說大致上不錯,但忽略了兩點︰
一、加息影響的不僅是貸款利率,存款利率亦會上調,意味銀行放款回報改善之餘,資金成本也會上升;二、加息一旦損及經濟增長,繼而打擊信貸需求,銀行盈利可能不增反減。
傳統智慧經不起考驗?
彭博財經博客Noah Smith以史為鑑,發現聯邦基金利率過去三十年有上有落,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聯邦基金利率從約10厘水平跌至3厘,期間銀行淨息差不縮反擴,直至1994年,淨息差始踏上緩步下降的軌跡。從【附圖】可見,聯邦基金利率三十年來經歷不同升跌周期,但銀行淨息差對「官息」上落並無特別反應。從這點着眼,加息有利銀行改善息差提高盈利(減息則不利),似乎經不起實證考驗。
問題是,Noah Smith引用的數據乃公開資料,他可以輕易找到,專門跟進銀行板塊的分析員焉有不知之理?加息買銀行若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此說早應被扔進垃圾箱,卻何以下至「擦鞋童」,上至銀行大班,市場口徑竟如此一致,難道所有人都不長眼睛?
文首提到,老畢近日為揀股做功課,無意中發現一事。這件事,正好與加息買銀行有關。在下原意乃檢視美股調整後,個股(individual stocks)殘成什麼樣子。登上晨星(Morningstar)網站一查,發現過去三個月股價至少下跌20%的美國大中蚊型股多達6026隻,當中半數以上(3515隻)同期跌了至少三成。
殘股滿街,好處是平貨任撿,壞處則是「花多眼亂」,哪些殘得有理、哪些乃被殺錯的良民,未認真做過功課,誰說得準?老畢靈機一觸,何不反其道而行,找出逆流而上一族,看看這些股份憑什麼在劣勢中屹立不倒。
嚴格篩選意外收穫
我的做法涉及三個步驟︰一、篩選出股價不低於52周高位5%的股份;二、從中剔掉股東回報率(returns on equity, ROE)雞肋不如的公司;三、在餘下股份中再作嚴格挑選,只保留自由現金流充裕,並樂於透過股息和回購跟股東分享利潤的企業。
順流走俏易,逆流上升難,能同時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股份自然不多。然而,數量並非重點,在下口中的「意外收穫」,針對的是具闖關資格股份所代表的行業。篩選發現,三項條件滿足了至少一至兩項的企業,逾三分二來自金融服務板塊,當中尤以小型銀行股抗跌力最強!
這自然不是巧合,而是投資者對聯儲局加息、銀行淨息差改善有所期盼,並押注金融類股份的結果。上月公開市場委員會按兵不動,隨後發表的最新就業數據遠較預期疲弱,市場對金融板塊熱情會否冷卻,尚待觀察。可是,在美國以往的加息周期中,銀行調高消費、工商、按揭、信用卡等貸款利率,步伐明顯快於存款利率,這就足以解釋何以資金成本和貸款回報兩者皆升,銀行在利率上調的環境裏,盈利大都能改善。
貸存息上調不一致
美國對上一個加息周期,發生於2004至2006年,從金融海嘯前美銀(Bank of America)的淨息差和純利走勢可見,加息對銀行有利之說,並非行外人的想當然。
翻查加息第一年美銀的業績報告,環球消費者和中小企貸款業務淨息差從4.98厘擴闊至5.35厘,改善幅度雖僅37個基點,但此部門當年利息收入激增42.9%,在這個環節持續帶動下,集團純利在2004、2005和2006年分別達到139億、165億和211億美元,令美銀成為全球盈利第五高企業。那自非純是息差改善有以致之,海嘯前金融機構在投機炒賣以至按揭證券化等業務甘冒巨險,最終釀成世紀災難,亦是一大原因。然而,貸款與存款利率上調步伐不一致,對美銀及其同業爆煲前大賺特賺應記一功。
隨着網上金融服務興起,存戶轉換金融機構遠較昔日快捷方便。在競爭壓力劇增下,今時今日銀行調高存款利率是否仍能慢幾拍,足以決定淨息差能否顯著改善。這方面的影響,則必須等到利率正式上調後始能看清。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