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本月初宣布,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時隔7年再度重臨,本周又說,初步研究顯示7月初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周。厄爾尼諾導致全球氣溫異常升高,多年來的人為暖化則加劇了這一現象,香港等北半球各地接下來一兩個月將繼續酷熱,全球氣溫高於正常料持續至明年中,意味北半球明年還需再經受一次超高溫夏季。人類若不盡快解決氣候變化危機,未來一年的惡果將不斷輪迴。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NCEP)的初步數據,今年7月3日世界平均達氣溫攝氏17.01度,是地球自十九世紀末以儀器監察天氣以來首次升穿17度,往後幾天繼續攀升,於7月6日達歷史紀錄17.23度,此後稍微下降,但保持在17度以上。美國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Jennifer Francis相信,7月初一周的全球平均氣溫,很可能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
較上次高溫 持續至明年中
厄爾尼諾是東太平洋海面水溫較正常高所引發的現象,大概每7年發生一次,每次維持12個月。厄爾尼諾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上空的東風(稱為信風)減弱,令東太平洋表面的暖水不能大量向西流往印尼,原本在印尼以東水域空氣上升所引發的對流活動整體向東移動,同時冷海水無法像正常般在東太平洋上升至較接近水平線,導致全球天氣大變【見圖】。若情況掉轉,東太平洋水溫較正常低,則稱為拉尼娜現象(La Niña)。
定期出現的厄爾尼諾「異常」天氣其實是「正常」現象,秘魯漁民早在十七世紀已發現當地對出東太平洋海域水溫不時較高,導致漁獲減少,最嚴重情況一般在12月「聖誕月」出現,故稱為厄爾尼諾(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根據多年紀錄,在厄爾尼諾期間,東南亞、南亞和澳洲東部較正常乾燥,美國南部、加州和秘魯則較正常多雨,中國會南澇北旱。
對上一次厄爾尼諾在2015年至2016年出現,當時已異常強烈,2016年8月14日更以攝氏16.92度成為有史以來世界最熱一天,惟這一紀錄在今年7月被打破,眾多數據顯示今輪厄爾尼諾會更強烈。美國國家環境資料中心(NCEI)整理了每次厄爾尼諾出現時第一年的每月氣溫【見下圖】,整體來說,氣溫一次比一次高,2015年較長期平均值高攝氏0.8至0.9度,惟今年首5個月已超出0.9至1度以上。按過往數據,厄爾尼諾首年全部12個月的氣溫跟平均值差距都差不多,意味今年餘下幾個月會較歷史平均數高約1度。
東太平洋海面水溫較正常高起碼攝氏0.5度才算形成厄爾尼諾。澳洲氣象局指出,東太平洋水溫在對上一次厄爾尼諾期間,一度較正常高2.6度,今年11月卻可能較正常超越3.2度,意味厄爾尼諾效應會更強烈。
溫室氣體排放 加劇禍害
Jennifer Francis提到,其他地方大氣層出現異常,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溫都遠較正常為高,這代表除東太平洋外,還有很多海洋可以向大氣層釋放熱量,進一步推高全球氣溫。
2020年至2022年出現拉尼娜,全球本應較為涼快,然而氣溫仍比長期平均值高攝氏0.86至1.01度,雖較2016年低,卻高於同樣出現強烈厄爾尼諾現象的2010年(高0.73度)和1998年(高0.63度)。在這基礎下再遭遇厄爾尼諾,今年似已難逃超級酷熱的命運。國際林木研究中心(CIFR)首席科學家Daniel Murdiyarso警告不要自欺欺人,以為今年炎熱純粹由厄爾尼諾造成,應該正視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禍害。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厄爾尼諾帶來反常異象 |
上一篇: | 周五主要經濟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