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
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至今超過12年,多年來產生的核廢水最快今個夏季開始排出太平洋。雖然日本多番強調這些核廢水經過多重處理,排出時不再是污水,不會影響海洋生態,但其放射性物質含量始終較正常為高,而且日本政府往績不佳,環太平洋地區食物鏈會否受輻射污染,恐懼揮之不去。
日本放送協會(NHK)本周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Grossi)將在7月初訪問日本,把核廢水處理評估的最後報告交給首相岸田文雄,岸田屆時會公布排放核廢水的時間,相信今年夏季便開始。
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年3月遭海嘯破壞後,營運核電廠的東京電力12年來都要向廠房注入海水和地下水,冷卻燃料棒,以免燃料棒過熱而洩漏更多輻射,這些水流過燃料棒後變成核污水,帶有大量放射性質物。目前核污水已多達130萬噸,如果無了期在陸上儲存,一旦福島地震,儲水罐破裂,核污水將失控流入大海。此外,大量儲水罐長期存在,也會阻礙核電廠廢棄反應堆機組。
ALPS未能完全移除污染
於是,日本提出以「多核素去除設備」(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ALPS)處理核污水,把水內的輻射物質降至超低水平,並分開30多年釋出大海,有信心不會影響太平洋水質。
日本和東電承認,「ALPS處理水」仍含有放射性物質氚(Tritium),就算日本表示其氚含量遠低於安全標準上限,但依然較正常多。雖然日本聲稱ALPS可移除碘-131、銫-137、鍶-90等其他全部放射性物質,惟只是把它們降至「管制標準值以下」,並非達到「不能偵測」的程度。
核廢水若流入海洋,人類再沒有能力控制它們和內裏有害物質如何在太平洋流動,日後一旦出現問題,屆時才追究日本也於事無補,因為日本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補救。
經海產食物鏈傳導人類
釋放核廢水帶來的最大威脅是污染食物鏈。科學家指出,直接飲用「氚水」倒不是最危險,更麻煩的是氚會滲入海洋生物體內,在動物和植物內積聚,人類倘若進食這些海產,會同時吃進氚。雖然根據日本提出的數字,「ALPS處理水」的氚份量應該不會影響人類,然而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
各國民眾能否信任日本政府和東電的數據,是最關鍵問題。東電和IAEA也承認,約70%「ALPS處理水」的銫及各種放射物質含量仍遠高於安全水平,需要進行多次ALPS程序,才能把含量壓低,而且最終還是要靠太平洋稀釋。
曾私下釋出 失信於民
更甚的是,東電私放污水早有前科。2011年4月,東電在無預警下向太平洋釋出1.15萬噸未經處理的低濃度核污水,事前獲日本政府批准,但雙方均沒有提早向國內外通報。當時,遠至茨城縣外海捕撈的魚都驗出放射性物質超標,聯合國機構研究顯示,在地震後首3個月核電廠直接排出大海的污水中,包括10000萬億至20000萬億貝克的碘-131,以及3000萬億至6000萬億貝克的銫-137。這些黑歷史很難令人信任東電這次一定完全跟足所說程序來釋放核廢水。
地球之友、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均反對把核廢水排放大海,認為會損害太平洋水質。有環團建議日本仿效美國薩凡納河(Savannah River)核物料處理場,通過固化來長期儲存核廢水,以水泥等物質混合,讓其變成固體,方便進一步處理。綠色和平表示,福島核廢水不可能只排放30多年,相信會一直排放到二十二世紀。
還有,東電雖然會向IAEA和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分享監測「ALPS處理水」的數據,但後兩者都不算獨立機關,日本須找來更多被視為不受日本干擾的科學家和組織長期監察核廢水淨化,才能讓外界對其處理方案有信心。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氚非無害 長期攝取恐患癌 |
上一篇: | 周五主要經濟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