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2月24日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通脹如減薪疫後添怨 全球爆罷工

聖誕佳節是旅遊旺季,但今年若前往英國等歐洲國家旅行,可能面對交通大混亂,因為很多運輸業員工紛罷工。今年全球各地工潮此起彼落,通脹高企是導火線,但新冠疫情令民眾情緒谷爆,加上很多行業的員工待遇在疫情前早已不斷惡化,爭取加薪的訴求一下子點起勞工的怒火,令積累多年的不滿爆發出來。

罷工重災區是英國,本月幾乎每天都有工業行動,主要涉及運輸業和醫護界。火車工會打響2022年工潮第一槍,6月底便發起首輪罷工,之後教師、垃圾收集工、碼頭工人、電訊業甚至連高薪的大律師都加入罷工行列。工潮不止於英國,美國有零售、飲食、高等教育等界別發起工業行動,澳洲今年第二季出現18年來最多罷工日數。而在南韓,貨車工會的行動則以失敗告終。

實質工資14年來首下跌

今年出現多年來未見的大型罷工潮,直接原因是高通脹,導致薪酬的購買力下降。在美國,11月平均時薪按年增長5.1%,同期物價飆升7.1%。在英國,截至10月的一年薪酬漲幅為6.1%,最新11月通脹率高達10.7%。澳洲截至9月的一年薪酬加幅為3.1%,同期物價升了7.3%。

名義薪金增長低於通脹,意味這些地方全部實質工資都萎縮。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今年上半年全球實質工資低了0.9%,是同類統計自2008年開始以來首次下降。

加薪爭拗在某些工種特別嚴重。運輸和醫護是員工怨氣沖天的兩大界別,因為這些行業是勞工密集,薪金開支佔成本很大比例,難以大幅加薪,而且這些行業不少是公務員或公營機構員工,政府加薪步伐一向較私人公司慢,這令他們加薪落後通脹的程度尤其嚴重。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已持續接近3年的疫情也令勞工更有衝動罷工。多地長期祭出防疫措施,對社交活動作出諸多限制,出國旅遊更是妄想,民眾心情本已不佳。不少人在疫情期間收入減少,工作環境也變差,為了防疫,有些工種的員工面對不少限制,例如每一更值班時間更長,藉此壓縮換更次數,減低其帶來的播疫風險。大家為了對抗病毒而辛苦了兩年多,各國今年年初陸續解封,人們本以為守得雲開見月明,結果卻是物價飆升,生活依然困苦,看到加薪追不上通脹時自然憤怒。

勞動力短缺 增談判籌碼

雖然全球瀕臨衰退,但勞工仍嚴重短缺,令勞方曠工的成本減少,談判籌碼大增。在美國,全國職位空缺超過400萬,遠高於以往通常的6位數字;離職數字也達400萬左右,高於之前的大概300萬。

多國人口結構出現變化,長者佔人口的比例增多,他們原本未必想於此時退休,惟在疫情期間停工,疫限放寬後順勢不再重返職場。而且,封關令外勞大減,英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很多國家現正拚命增加外勞入境配額,補回疫情期間損失。多項因素都令求職競爭沒這麼激烈,即使罷工被炒,員工也有信心可以迅速找回工作,甚至罷工期間也很容易找到兼職,彌補停工時的收入損失。

長年受壓制 矛盾難化解

勞工市場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很多地方的工資本來已長年受壓;據英國工會指出,當地公營醫院護士的實質年薪較2010年減少了4300英鎊,救護員更少了5600英鎊。在美國,大概由1970年起,勞工實質薪酬在這逾半世紀以來便再沒有顯著上升過,整段時期只升了約7%。根據經合組織(OECD)2015年發表的報告,已發展國家的勞工收入佔額(勞工薪酬佔GDP的比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反覆向下,顯示過去多年經濟增長,但勞工只分享到較小的成果。

勞工的不滿不只是這幾年的薪金加幅較低或通脹高企,而是長年實質薪金停滯,需要處理這些潛藏問題,才能理順勞資關係。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