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
Google工程師勒莫因與LaMDA的對話甚有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專家不以為然,認為LaMDA遠遠未達擁有人類意識的地步。
根據勒莫因公開的對話,LaMDA指出自己能自然運用人類語言,有感覺和情緒,有內心世界,所以自覺已是人類。為測試LaMDA是否明白自己在說什麼,勒莫因跟LaMDA對談法國小說《孤星淚》(Les Miserables)和一個禪宗故事,讓LaMDA作了一個寓言,LaMDA把自己比喻為貓頭鷹。LaMDA還稱不希望被人類利用,擔心被關機而「死去」。
不過,AI專家普遍認為,從任何角度看,LaMDA的對話程度絕不代表系統已有感知或人類意識,跟現時都能對答流暢的對話機械人(Chatbot)沒有根本上分別。LaMDA的說話內容似乎跟真實世界事物沒有關係,它談及貓頭鷹、鏡、花等,只是從輸入的文字數據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但沒有真正看過,很難從它說出這些事物而認為它有感知。
離不開天量字詞揀答案
電腦科學有「ELIZA效應」的概念,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科學家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編寫了名為ELIZA的程式,它模仿心理醫生跟人對話,你跟它說話,它會提出問題,引導你說得更深入。維森鮑姆原意是證明,人類對話十分膚淺,但很多人跟ELIZA閒談後,真的相信ELIZA是人類,顯示他們把電腦擬人化,嚇得維森鮑姆要出書澄清。一些專家估計,勒莫因可能都有這個情況。Google目前用作溝通的AI技術算是「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從網絡獲取大量資訊,學習人類如何交談和互動,並吸收數以十億計的字詞,然後透過深度學習,令自己溝通得像人類。電郵Gmail可憑你打了什麼字而建議接着打什麼字,便利用了這個技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圖靈測試已過時 判別新標準面世 |
上一篇: | 深挖數據推進物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