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
加息前景下,科技股弱勢。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自去年11月高位迄今跌近8%。更甚者,據Ned Davis Research資料,多達36%納指成份股已自52周高位瀉逾50%;相比一般情況下,當納指自高位回落10%以內時,平均只有12.5%成份股會出現如此大的跌幅。
36%納指成份股高位腰斬
這反映大型科企今年股價受創程度,不及規模較小、增長較快的科企,這些較小型的科企相對依賴融資營運,估值也非常取決於未來盈利,對利率變化尤其敏感。自1972年以來,納指自高位回落10%以內,同時超過35%成份股自高位下滑多於50%的情況只有39天,截至去年12月,全部發生在1998年和1999年,即科網泡沫高峰時期。
高盛資產管理的投資展望指出,應對通脹的最佳方法仍是投資股市,建議買入周期性股份如金融、能源和原材料股,亦看好房地產和基建板塊。該行又認為歐洲、日本和新興市場股市值得一博,因為相比潛在盈利增長,這些市場現時估值便宜。
不過,摩根士丹利預期,聯儲局於3月起每季加息,今年估計加息4次,並於7月宣布縮表,相當於加息多一次,10年期美債孳息料於第二季升至2.2厘,促使標指上半年下挫10至20%,年底目標為4400點,較上周五低約5%。
海曼資本管理(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創辦人巴斯(Kyle Bass)更警告,單是加息1厘或1.25厘,就可能導致股市插水25%。他續預期,能源需求復甦和資本投資減少下,紐約期油上半年可能升破每桶100美元。
美股今日假期休市,而本周公布業績的企業包括高盛和寶潔(P&G)。新變種病毒Omicron去年12月初在美國擴散,對面向消費者的行業影響尤大,上周已有多家零售和消費用品公司發盈警。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倫交所研設新板 拓私企融資渠道 |
上一篇: | 巨企有力加價 通脹恐惡化經濟師憂併購削競爭 消費者受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