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
阿聯酋是繼埃及和約旦後第三個、亦是海灣地區首個與以色列正式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兩國關係正常化,可算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內大選前,以至其任內達成最重要的中東外交成就。阿聯酋與以色列外交關係正常化亦稱為「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其歷史重要性不下於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促成埃及與以色列和平的《大衞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s)。
1978年協議間接出現「大衞」這位在猶太教、伊斯蘭和基督教共尊的人物,2020年則直接以「亞伯拉罕」命名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協議。亞伯拉罕在三個一神信仰的追隨者被尊為先祖、先知和信心之父的模楷,借此連結猶太人和阿拉伯穆斯林最是合適,協議期望以亞伯拉罕與上主、與人立約的先驅精神,同樣締造今世地區和平,化掉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宿世怨仇。
「亞伯拉罕」和平象徵存疑
雖然協議採用「亞伯拉罕」象徵性的符號,期望能達到各方接受的和平效果,內容亦關乎巴勒斯坦人的福祉。
可惜現實政治上,巴人不單無法參與有關自身命運的談判,協議公布後,巴勒斯坦各方批評協議並沒有譴責以色列的佔領行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重申只是暫緩(for time being)吞併約旦河西岸的土地,間接承認以色列佔領巴人土地的合法性,吞併只是時間問題。
巴勒斯坦人認為,兩國建交的代價竟然是巴人付出自身被出賣背叛,是對巴人背項插刀。這樣的協議能否使雙方達致長久和平?
對照歷史,1978年「大衞營協議」達成後,埃及總統薩達特(Muhammad Anwar el-Sadat)和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同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但3年後,薩達特作為首位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的阿拉伯元首,就在埃及閱兵儀式中遇刺身亡,原因與他被指承認以色列、背叛阿拉伯世界不無關係。歷史對今次協議能否成功落實仍具參考意義。
兩國從敵對狀態轉至外交正常化,國際聚焦協議後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的前途,卻較少報道阿聯酋近年積極向外擴張的趨勢。其實阿聯酋的案例,正正反映近年整個中東地區微妙的均勢平衡和改變,協議顯示部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隱蔽交流合作正進一步公開。
阿聯酋冒起 地緣政治生變
海灣小國阿聯酋冒起,向外擴展的實力和決心亦值得大家重視。2011年「阿拉伯之春」抗議運動後,中東秩序呈現兩極發展。一些國家領導人頂着席捲整個地區的示威浪潮,有些強力鎮壓,也有向民眾恩威並施,以改革和辭退貪腐官員平息民憤,最終得以維持政權,例如阿爾及尼亞、約旦、摩洛哥,以及海灣國家阿曼、沙地、巴林。
亦有多個強人領袖經長久管治國家後紛紛倒台,國家不是重返軍法管治(例如埃及),就是陷入空前政治真空,甚至是內戰分裂,例如也門、敍利亞和利比亞。
地區勢力板塊重組和歸邊,其中2015年沙地聯同10個遜尼派國家攻打什葉派伊朗支持的也門胡賽軍隊就是顯例,但至今也門戰爭仍未結束。協助沙地聯軍的阿聯酋迅速冒起,掌握參與也門戰爭的契機,提升自身在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
在參與打擊伊朗支持胡賽也門之戰,阿聯酋乘勝追擊,從紅海、亞丁灣另闢新戰線至北非的利比亞,與土耳其爭奪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輸出權。阿聯酋聯同俄羅斯、埃及和獲得法國授權,支持利比亞東部的利比亞國民軍(Libyan National Army),土耳其和卡塔爾則支持獲聯合國授權的民族團結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Accord)。但經歷多月戰事,阿聯酋支持的一方仍未攻取首都的黎波里。現時雙方暫處於停火狀態,勝負未分。
應關注利比亞也門人道危機
土耳其指阿聯酋出兵干預也門和利比亞,已造成整個中東地區更混亂。但無論如何,阿聯酋積極向外參與不同代理人戰爭,是次與以色列達成協議,更扮演締造中東和平的角色。海灣小國阿聯酋的文治武功,使其成功晉身國際社群,擁有更大的發言權,與後卡達菲時代的無聲利比亞相對照,短短10年的發展形成強烈對比。
沙地阿拉伯近年在也門戰線失利,改革乏力,現在面對是次協議又只能沉默,阿聯酋在中東和國際舞台的崛起,正說明中東和海灣格局已今非昔比,國際社會也應密切關注利比亞和也門國民未來面對的人道危機。
何偉業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特朗普促成和解 暗為選戰部署 |
上一篇: | 巴人仇恨恐加深 波斯灣局勢難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