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6月20日

張德裕 EJ GLOBAL plus EJ Watch

美國黑人音樂記下百年屈辱史

美國黑人男子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員跪頸制服致死一事持續在全球發酵,由初時針對警暴的示威,演變至現時各種反種族主義及反殖民歷史的騷亂。雖然弗洛伊德已在家鄉休斯敦安葬,這場Black Lives Matter(BLM)運動仍只是序幕,傳媒繼續對事件及其個人作鋪天蓋地的報道。其中,音樂雜誌NME發現弗洛伊德原來少時是位Freestyler(即興饒舌歌手),在休斯敦南部薄有名氣。他的音樂被形容為能夠為當地社區帶出正能量(Positive-Vibe)。這令人不禁聯想到美國黑人長年以音樂作媒介,反映生活種種不公和生活習慣。

藍調為後廢奴時期血淚

「黑人音樂」當然只是一個片面的歸類。它包括了如藍調(Blues)、爵士樂(Jazz)、雷鬼(Reggae)、嘻哈(Hip-Hop)等由黑人始創的音樂類別。就如文學和繪畫創作,音樂人以歌曲及歌詞作媒介,勾畫社會實況,同時促使社會認識和反思。黑人在美國社會的切身感受,無論貧富懸殊、警權和司法不公、以至純粹的膚色歧視,都可見於近百年的流行音樂中。百年的黑人歷史,其實可從流行音樂史中參透。

以全國性廢除奴隸作結的美國內戰早在1865年已畫上句號。廢奴後的黑人在情智上和經濟上都多了一種作為自由人的個人意志。那些曾經在南部農場當農奴的黑人,以自由身份求職,但由於學識所限,而且歧視未消除,他們通常都只能回到之前侍奉的農場,或做鐵道工人等高危低收入工作。作為勞動階層,他們希望可以憑努力換取上流機會,但也意識到根深柢固的種族分野、歧視,甚至憎恨,尤其在南部州份,勞工和社會政策都向白人地主資本家傾斜。他們無論如何努力,彷彿都不能擺脫被種族分隔和壓迫的宿命。

由於歧視和財政種種原因,黑人都只能到由黑人經營,專為黑人服務的娛樂場Juke Joints作消遣。這些Juke Joints有駐場樂手以歐洲古典音樂的樂器,如鋼琴、弦樂提琴等伴奏,並以非洲傳統音樂的對唱(Call-and-Response)形式道出作為黑人的辛酸。這音樂類型後來被稱為藍調,「藍」是形容音樂所帶出的憂鬱與悲涼感受。

藍調的歌詞總都是有種直接,甚至露骨的控訴。如Billie Holiday的Strange Fruit(1939)中,「Southern trees bear strange fruit/Blood on the leaves and blood at the root/Black bodies swinging in the southern breeze/Strange fruit hanging from the poplar trees」,所寫的正是黑人在南部廢奴後仍被殘害的畫面。其後的藍調傳奇樂手如Muddy Waters、BB King等,無一不以歌曲作黑人生活的寫照,並對着那種廢奴百年後仍未見改善的社會及制度性壓迫細訴唏噓和憤怒。

歷史推展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正值美國戰後復興和黑人平權運動最高峰。大量非白人少數族裔從國內各州以及世界各地移居到紐約等大城市追尋「美國夢」。紐約州各市形成了一個以三分二人口為黑人的「黑帶」(Black Belt),其中以布朗克斯區(Bronx)最為窮困。

嘻哈即「黑色生活圈」

當時南布朗克斯區發展出幾個大型公營房屋項目,像香港的公屋,安置主要為黑人的低下階層。漸漸這些社區變成了暴力罪案和毒品橫行的三不管地帶,白人警察不理會黑人青年之間的幫派仇殺,加速了罪惡的惡性循環。其後到七、八十年代的社會政策令環境雪上加霜。市區重建促使的收購計劃反而導致區內住客交不起租無家可歸,物業擁有人索性放火燒掉物業賺取保險費,致使市內一片頹垣敗瓦。

而嘻哈文化正是在交織着窮苦、種族隔離、毒品、幫派、得一日過一日心態的南布朗克斯區發展起來。年輕人以音樂、舞蹈和塗鴉過着糜爛人生,同時以饒舌形式記錄生活。

嘻哈主要題材都離不開幫派、警權、毒品、派對和更重要的現實不公義。如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 的 The Message(1983),一開首就以「It's like a jungle sometimes/It makes me wonder how I keep from goin' under」,道出布朗克斯的悲慘生活。

這種具社會意識的饒舌音樂一直被Public Enemy、Nas、Kendrick Lamar等「現代嘻哈詩人」承襲至今。嘻哈文化在演變成全球文化時亦不忘原本精神,繼續對着社會結構性歧視作出控訴。

流行音樂史,就如其他範疇的歷史,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和軌跡。流行音樂的角色在於同時反映並加深對現況的認知,從而推動實際的改變,近年突出的例子有Childish Gambino的This is America(2018)。但改變始終是始於人,並非一首歌。想起Public Enemy的Timebomb(1987)中的一句「Panther power, you can feel it in my arm/Lookout y'all cause I'm a timebomb」,這枚包藏着黑人數百年積怨的計時炸彈似乎只是遲了爆發。而BLM運動能否真正促使美國以致全球社會進行結構性而有效的改革,還是拭目以待吧。

張德裕_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學博士生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