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香港修訂《逃犯條例》,緣起於港人陳同佳涉嫌在台殺害其女友案,而因此引發的反送中風暴,不僅喧騰香港,也在台灣備受關注,蔡英文總統則是最大受惠者,她在2020年總統選舉的民進黨提名黨內初選,之所以能以遠比預期為大差距擊敗對手賴清德,台灣各界認為是因為正值香港反送中大遊行高潮,台灣民意亦受影響,拉高蔡的聲勢。
港台兩地的政治互動,在官方層次向來低調,但民間方面近年急遽強化且深化,2014年3月間的台灣「太陽花學運」,學生以及台獨人士為阻擋當時的馬英九國民黨政府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不僅發動號稱50萬人大遊行,強行佔領立法院多日,並衝入行政院,終於迫使馬英九政府放棄兩岸服貿協議之立法,改變台灣歷史的走向,也導致國民黨在2016年大選慘敗垮台。
口水戰無共識 發展停滯
2014年底的香港「雨傘運動」,相當程度上受到台灣「太陽花學運」影響及鼓舞,兩地關鍵人物也有密切經驗傳承與交流,港台民運人士與組織建立聯繫渠道,並相互聲援協力,而由於台灣這一方有多年街頭與議會抗爭經驗,從民進黨到各式社會運動團體,都累積豐富實戰技法、策略,也有理論論述能力以及法律、傳媒甚至國際資源,足以發揮相互呼應的加乘效果,當然也就是港方取經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民主與社運力量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目標單純的民主至上論,另一派則是政治上以台灣獨立為目標者,後者由於與民進黨關係深厚,甚至就是民進黨的外圍附隨組織,擁有的各項資源遠比單純的民主派雄厚太多,戰鬥力強盛。
台獨派關心香港事務,固然不能排除出於民主信念,但背後同時更有藉由香港議題增強台灣社會的反中國情緒,為台獨添加柴火的政治動機。而目前台港兩地的民主「交流」,無論是「太陽花學運」系統,或是「時代力量」系統與民進黨,主事者都是旗幟鮮明的台獨派,且很有默契地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有的負責人員培訓,有的協助文宣。
回顧台灣政治與社會發展過程,在1988年之前的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統治時期,反國民黨的「黨外」勢力,目標相對單一,就是要推翻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主張台灣獨立者與許多戰後來自大陸的追求民主中國的外省籍人士,團結起來對抗國民黨,宣揚的是典型的民主主義,要求開放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由人民直選,但隨着民進黨成立,蔣氏政權終結,台獨取代民主成為眾多民主派人士的目標,於是統獨對立與省籍族群矛盾日趨嚴重。
台灣雖擁有形式的民主,社會卻陷入分裂,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上台執政,都陷入統獨意識形態之戰,再也無法理性對話,但內外客觀條件又使統一或獨立都沒有實現的可能,兩黨卻以此作為搶奪選票與相互攻訐的焦點,政治淪為口水戰,藍綠惡鬥,社會難以形成共識,台灣各方面發展自此陷入停滯。
因此,當香港民主運動與台灣獨派為主的一些個人、團體互動緊密,儘管雙方在民主意識尚有共同之處,但很可能會出現一些狀況。
例如,台灣一些獨派團體的反中立場高於民主價值的堅持,他們之所以關心或協助香港民主運動,未必是真正在意香港的利益與前途,而是以有利於台灣獨立為出發點,採取的策略及手段,是否會影響、干擾香港民主運動的方向?將是值得觀察的敏感問題。畢竟許多香港市民希望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下爭取「兩制」的極大化與穩定,但對台灣獨派人士而言,「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徹底失敗,尤其是香港的動亂與衰敗,才是台灣拒絕「九二共識」與任何形態「一個中國」的最有力「證據」。港、台兩地的民主人士雖然都說民主,期待看到的結局卻並不相同。
尤其台獨是兩岸關係中最敏感部分,北京幾乎是以敵我矛盾的層次看待台獨勢力,一旦台灣的獨派勢力主導了台灣方面與香港民主運動的交流,不僅將影響北京對香港民主運動的定性,影響北京採取的因應對策與手段,香港民主運動內部的路線分歧也會更形明顯與嚴重,造成分化與弱化的結果。
近20年來台灣社會面臨因政治所導致的分裂困境,實在值得真正關心香港前途者思考如何防止重蹈覆轍,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固然要爭取一切可爭取的支援,但也要審慎辨別聲援者的動機與可能造成的風險。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市長重選大敗 土總統丟臉 |
上一篇: | 東盟四國借G20舞台發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