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8日
美朝峰會已過近兩個月,除兩韓持續各項交流,還有美朝在共同宣言訂下歸還韓戰時在北韓境內身亡的美軍士兵遺骸,得以順利落實外,最重要的非核化談判進程,則裹足不前。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7月初赴平壤展開協商後,公開宣稱非核化「取得進展」,北韓外務省卻透過官媒批評,美國要求CVID「宛如強盜」,讓美方顯得尷尬。CVID指的是「完全、可檢驗且不可逆的無核化」;事實上,美朝峰會登場前,華府一直主張CVID是解決朝鮮半島爭端的最終目標,平壤當局卻從未對此公開回應,直到蓬佩奧結束訪朝行後,才表露不滿。
眾人原先所理解的是,北韓會希望落實CVID前,要求美國須擔保自身體制安全;而北韓要的「非核化」,也包含了應消除美國提供南韓的核子保護。而美朝峰會中,特朗普承諾保證北韓安全,雙方承諾建立以和平為基礎的新形態美朝韓半島和平關係、北韓努力實踐「完全非核化」、展開挖掘戰時陣亡北韓的美軍遺骸等內容。「CVID」未出現在共同宣言,而以籠統的「完全非核化」取代。
非核化談判難有成果
而8月6日登場的東盟地區論壇(ARF),是南北韓與美、中高層齊聚的難得場合,美朝仍毫不相讓。輪值國新加坡今年發表聲明,要求北韓須履行承諾實現「完全非核化」,並克制飛彈與核武試驗。但原本CVID被放在聲明初稿中,結果發表時遭排除。
為何簽訂了共同宣言,美朝至今還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問題出在兩位領袖皆有自身盤算,卻未注意到簽訂內容與目的存在未解的順序問題。為求在年底中期選舉取得佳績,特朗普未施壓將CVID放入其中,選擇與金正恩「先見面」,達到表面的外交成果,擴大自身聲望;金正恩也抓到反轉對外形象與展現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機會,並以「完全非核化」而非美國提及的「CVID」,來拖延去核時間表。
共同宣言過於籠統,表面看來皆大歡喜,但接下來問題浮現:美國要求北韓先落實CVID的具體作為,才能考慮更進一步的鬆綁制裁、簽訂終戰宣言與推展合作等問題。
北韓的態度,則是先與美國構築互動與信賴基礎,而自己若採取行動,對方也得採取相應舉措,待互信建立後,再進一步討論非核化問題。因此,在銷毀豐溪里核試驗場、先前也被捕捉到東倉里飛彈引擎發射場有拆除跡象後,平壤批評連串的初步行動都釋出了善意,陣亡者遺骸也挖掘並歸還了,美國卻沒相應地釋出善意,還持續威逼,是在破壞信賴。
事實上,兩國目前皆未脫離峰會時互相立下的承諾,卻也未有交集,形成「一個宣言,各自表述」的怪象。美國發現北韓對CVID不滿,導致談判停頓,因而從7月初,更頻繁使用新的詞彙「FFVD」:要求北韓接受「最終受完全檢驗」的非核化。
韓美雙方皆表示FFVD與CVID目的皆同,但從這個去核標準的轉換,可看出美國在非核化進程中,對北韓戰略的微調──從「完全、可檢驗且不可逆」的無核化,轉為「最終受完全檢驗」的非核化。
美國如今更強調「檢驗」的重要性──因若無法切實勘查,則北韓的善意舉動都可能是假象。但轉化至FFVD後,「完全非核化」的目標,反從字面上被稀釋,暗示非核化程序會拉得更長,美國或許正以此試探北韓的底線。
「先親近,再談去核」還是「先去核,再談親近」,美朝未討論清楚,是非核化談判陷僵局關鍵。短期內美朝間能握手打招呼,不再互相文攻武嚇般緊張,卻也將陷入時序癥結而了無交集,難有成果。
楊虔豪_駐韓獨立記者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左右對抗 美國何去何從? |
上一篇: | 影響台灣政策的三類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