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12日

黎蝸藤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2025」踩雷 宜扭軚避戰保實力

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團在北京無功而返,貿易戰危機進一步升級。美方訴求由三個派別混雜而成:第一是特朗普的重商主義(Mercantilism),關注的是減少貿易逆差與促進製造業回流;第二是華爾街的全球派,關注開放中國投資與服務業市場;第三是現在得勢的經濟鷹派,關注高科技產業競爭,着眼的是中美國運興衰。

美方草案提出8點要求,第8點是實施方式,前7點的要求乃各派「利益均沾」。其中,中國最不抗拒全球化要求:承諾加快開放金融與服務業市場。

重商主義派獅子開大口,要求中國在兩年內減少2000億美元貿易順差,比原先叫價加倍。中國既無法接受,客觀上也無法做到。蓋因美國要求至少有1250億美元要通過進口美貨完成,封殺了中國通過轉口貿易減低出口數字以降低順差的取巧做法。但要價高只是特朗普的談判方式,雙方「有得傾」。

中國最難接受的是,經濟鷹派要求立即停止補貼「中國製造2025」;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如停止要求外企轉讓技術。對後者,不少中國專家都承認,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薄弱,也有改善的意願,雙方並非無法取得共識。惟獨「製造2025」是死結,它是中國要從製造業大國變成製造業強國的核心政策,計劃在10個民用高科技領域全面形成自主的產業鏈與產業生態,完全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在毛澤東的計劃經濟時代,中國追求完整的工業體系,強調自力更生,集中力量辦大事。到了鄧小平的市場經濟時代,民用科技走市場化道路,不再追求全面自主,一些明顯落後的科技採取「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在回歸傳統的習近平看來,重回「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隊」模式是撥亂反正。而理論上說,一個國家如何發展是內政,難怪中國把美方要求停止「製造2025」視為觸犯核心利益。

但「製造2025」確實存在問題。第一,中國已不再是計劃經濟,民用產業要遵守市場規律。如中國現在哀嘆「缺芯少魂」(缺少通用芯片與操作系統),但即使能投入大量資金去研發及打價格戰,也要面對兩個困難:若另起爐灶就會不兼容早已成熟的產業生態,否則就會極容易陷入專利訴訟。

第二,在前全球化時代,各國等都曾以國家投入發展工業科技,當時確是內政。但簽訂世貿協議就意味自願讓渡部分主權,原先的內政不一定還是內政,再用「國家隊」模式便涉嫌歧視外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

第三,中國以前處於產業鏈的中下游,中美(及日歐)經濟互補;「製造2025」要在高科技產業全面力爭上游,雙方成為競爭對手,變成零和遊戲,這就更不單純是內政的問題了。中國提出「製造2025」時,可能也沒有顧及外國反彈。

近幾年中國在高端產業努力追趕,在一些領域已接近美國,但總體上還有一定距離。令人奇怪的是,中國一改「韜光養晦」的低調傳統,轉而高調宣傳科技成就,「新四大發明」、「彎道超車」、「厲害了,我的國」等層出不窮。民間更鼓吹中國是「發達國家粉碎機」、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其實,中國處於「老二」的位置,又處於「戰略關鍵期」,卻一天到晚揚言要粉碎美國,這樣「老大」能不先下手為強嗎?

筆者看來,在此問題上,對10大項目有所揚棄,可能是避免貿易戰的最可行方法。正如美德日都在高科技產業鏈上游,但各有擅長,也大致相安無事。這要看雙方領袖的智慧了。

黎蝸藤_旅美歷史學者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