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6日
羅馬尼亞是前蘇聯的衞星國,在1989年爆發革命,獨裁者壽西斯古(Nicolae Ceausescu)倒台後,救國陣線(FSN)取得了政權,推行民主化改革,一度為人民帶來希望,吸引不少羅馬尼亞人回流建設國家。
不過,脫離獨裁統治近30年的今天,羅馬尼亞經濟情況和社會制度沒有好轉,反而變得千瘡百孔、破爛不堪。《畢作虧心事》(下稱《畢》)藉一位「怪獸家長」為子女的前途而不惜一切的故事,揭示了羅馬尼亞教育和醫療制度的不堪,亦體現回流一代的唏噓。
《畢》的故事由一個意外開始。Eliza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只要考試順利,即可獲得獎學金遠赴英國留學。不過,在考試前一天,Eliza受到侵犯和弄傷右手,雖然沒有嚴重受傷,但會影響考試的表現和成績,勢必令領取獎學金的出國留學夢碎。作為父親的Romeo一直期望女兒出國發展,主因是當下的社會充滿貪污和腐敗。層層緊扣的利益關係網,使權貴繼續主導社會,他對羅馬尼亞的將來失去信心,不希望下一代留在祖國發展。
身為醫生的Romeo一直不啻「靠關係」和「走後門」的做事方式,但在愛女心切下,被迫利用社會制度的腐敗,先在警察朋友的協助下,「走後門」找到教育部的官員,再透過自身的關係為其「打尖」診治,確保女兒有「足夠成績」領取獎學金。
電影中的Romeo在1991年回流,曾對革命成功後的祖國充滿期待。20多年過去了,羅馬尼亞的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社會充斥着貪污腐敗,就如Romeo跟Eliza說,在當地沒有人脈基本上沒有發展空間,令期望只能變成烏托邦。Romeo的問題其實是典型東歐國家面對的問題。在1990年前後,大部分東歐國家由社會主義轉型至市場經濟和西方民主制度;不過,法治基礎薄弱,令積存社會已久的貪污腐敗未能有效肅清,使得如Romeo一樣在民主化後回流祖國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後悔當初決定,所以他們不希望下一代重蹈覆轍,因此想方設法將子女送到國外。
中產由心存希望變絕望
理論上,民主選舉、言論和新聞自由是監察政府、防止濫權獨裁的有效手段。但突如其來的自由化加上不完善的制度,卻成為了貪腐問題的溫床;事實上,不少東歐政府高層經常被揭發涉及選舉舞弊和貪污,而羅馬尼亞的情況特別嚴重。在過去10年,不少羅馬尼亞前政府高層都因涉及不同的貪污舞弊罪行而被定罪;2015年,時任總理Victor Ponta更成為首位被要求接受刑事調查的在任總理。現屆政府在去年上台數周後,隨即公布一項緊急法令,計劃非刑事化部分涉及貪污的罪行,亦被質疑包庇和「放生」貪官,引發大規模的示威。上樑不正下樑歪,層層的貪腐和包庇,造成如《畢》中的社會環境。長久下去,民眾自然會對政治人物和選舉制度失去信心,令民主「退潮」。
當然社會貪污腐敗不是東歐國家民主退潮的單一原因,中國模式崛起和西方經濟衰退引證了民主不一定會帶來經濟穩定,令不少國家發現不一定需要學習西方社會。
再者,西方國家的貸款及援助大多附有改善政制和社會制度的附帶條件,而中國提供的支援額度所差無幾,卻沒有這些條件,自然令這些國家向中國靠攏。在這個外在因素和《畢》所顯示的東歐社會現況,令東歐的民主轉型面臨空前危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頂級公關把紐馬變聚寶盆 |
上一篇: | 索羅斯斥匈政府抹黑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