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7月22日

羅威霍 EJ GLOBAL plus 寰球信識

兩古國擋住西潮延燈火

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曾是現時世界僅有流傳至今的古文明,版圖龐大,族群多元,兩者在十九世紀起面對西方民族主義思潮影響時,沒有像鄂圖曼帝國般土崩瓦解,反而逐漸變成「單一民族國家」(Nation-State),最終產生「中國人」和「印度人」兩個身份,兩國政府近年也不斷強化各自的身份認同。

古中國除了被併入蒙古帝國的90多年外,直至晚清年代前,中原統治者大致均是用「華夷之別」來區分中原人和非中原人,身份界線在於某某族群接受和被中華文明同化的多寡,而非地理上的楚河漢界。目睹清政府面對西方列強時軟弱無能,清末思想家梁啟超研究當時蔚為風潮的歐洲民族主義思潮,並結合他在日本流亡時觀察和學習所得,首先提出「中國民族」和「中華民族」,強調生活在中原的人都有共同命運。同時間,另一思想家章太炎提出「漢民族主義」,認為接受了漢化(即受中華文明熏陶)的人均屬於同一民族。

抗英壓迫 催生印度人身份

梁氏和章氏提出的概念,在清帝國覆亡後,變成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三民主義」,說漢滿蒙回藏均是一家,同屬「中華民族」。由國民黨成功掌控至失去中國大陸控制權的約20年間,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不斷鞏固,一來是國民黨參考納粹德國的執政意識形態及風格,二來亦是最重要的一點:日本從東北來犯,戰火下催生出彼此都是同一命運、屬於同一族群的意識。

同樣面對西方基督教文化和殖民勢力,印度次大陸的知識分子視之為改革印度文明的良機,藉此追上先進的西方世界,情況類似日本的維新運動。羅易(Ram Mohan Roy)、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所屬的泰戈爾家族(The Tagore Family)等人就提出改革印度教所衍生的社會制度,如主張廢除種姓制度和寡婦殉葬等習俗,學習西方科學和人文思想等。由於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來自印度次大陸東部的孟加拉地區(即今日的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主權國家孟加拉),歷史學家統稱這波改革運動為「孟加拉文藝復興」(Bengali Renaissance)。

1857年發生的印度叛亂(Indian Rebellion of 1857),令英國取締英屬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直接派殖民官員和軍人統治,建立英屬印度(British Raj)。同一時間,這場復興印度運動因這個政治巨變而開始走向民族主義,提倡被英國殖民統治壓迫的印度次大陸民眾奮起反抗,「印度人」身份認同開始萌芽,為日後數十年的獨立運動奠下基礎。

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文明有明顯的宗教群體界線,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各有不同生活習性。印度獨立運動期間,甘地(Mahatma Gandhi)和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為首印度教徒代表與錫克教徒代表取得共識,但以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為首的穆斯林代表則談判失敗,導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時,亦同時分裂為印度(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為主)和巴基斯坦(穆斯林為主)兩個國家。

同樣由數千年的古文明演變而來,同樣變成版圖龐大的「單一」民族國家,但當代中國和印度對各自的國民身份認同表述則非常不同,前者實行中央集權制,每時每刻強調「大家都是中國人」,後者實行世俗聯邦制,給予各邦自主管治空間和少數族群享有宗教自由。現時中印同樣大國崛起,而評論界亦開始擔心,持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立場的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繼續執政,印度內部的多元文化價值將受挑戰。縱使印度各方面的發展仍不及中國,但假如世界因此多了一個12億人口的專制甚至獨裁國家,對人類終歸也是個噩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