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日
中國官方製造業PMI連續兩個月處收縮區,5月報48.8,較4月再降0.4,並創5個月低位,突顯復甦有再度放緩之虞。近日已失守7算的人民幣更備受沽壓,在岸及離岸價齊跌破7.1關,刷出半年新低,其中在岸官價昨收報7.1065,較上日再挫164點子;離岸價在美市早段更曾插穿7.13,較上日暴瀉逾420點子。在岸官價單在5月已累貶逾2.5%,屬3個月來最大跌幅。
經濟數據接連反映需求端在前期集中釋放後,新增需求似有點無以為繼。難怪A股昨全線下滑,滬指雖然力守3200關,惟全月仍跌3.5%,深成指、創業板指數5月分別挫4.8%及5.6%,創下月線四連陰的差劣走勢(深成指由年初11015點開盤,至昨天收10793點,5個月累插逾2%;創業板指年初迄今更下滑6.5%)。至於北向資金亦連續兩個月「走資」,5月淨賣出121.3億元(人民幣.下同),月度淨賣出額創近7個月新高,當中除了內地經濟增速放緩,相信人幣轉弱也是最大誘因之一。
在A股及人仔轉弱導致「五窮月」後,仍未見監管層有任何重大「救市」措施推出的跡象。分析認為,去年第二季GDP增速只有0.4%,基數偏低,因而普遍估計今年第二季的增速或有7%至8%,所以監管層或會暫緩出手,留待第三季才推出刺激經濟的工具及手段。
然而,若按照昨天公布、遠遜預期的5月PMI數據分析,形勢確有點讓人擔憂。特別是佔製造業PMI權重較大的生產指數(跌至49.6,較4月再降0.6)和新訂單指數(挫至48.3,較4月再低0.5)降幅最大,突顯生產放緩及需求持續回落;疊加1158萬名高校畢業生將於6、7月畢業,就業市場將更見緊張,「穩增長」成為當前重中之重的任務。
目前市場普遍憧憬中央最遲會於7月出招(降準或減息)來刺激經濟及穩增長。中信証券早前已預計,年內仍有0.25個百分點的降準空間,其中第三季度可能有10基點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減息空間。
東吳證券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從歷史上看,每當PMI持續低於50、經濟動能回落時,最快響應的往往是貨幣政策──降準或減息」,並預言有關貨幣寬鬆政策「最快一個月內,最慢3個月內」推出。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長江捐款熱線再啟動 周六配對公益金善款 |
上一篇: | 內地標準合同辦法今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