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
一年一度《財政預算案》出爐,一如預期財爺減低「派糖」力度,同時稍為調降「細價樓」印花稅,為地產市場帶來丁點驚喜。然而,「微減辣」最多協助樓市「走冰」(走出冰封期),卻未足以帶動全面復甦。業界更加關注「投資移民計劃」時隔8年再啟動,雖說投資項目不包括地產,但能夠吸引「有錢人」來港,他們總要「住靚屋」,並可創造財富效應,就像珍珠奶茶上面那片奶蓋,肥美誘人,不過「奶量」還須視乎計劃細節。
少袋萬元 中產五感交集
預算案公布後,全港中產一族可謂「五感交集」。一方面,多項紓困措施變成「小甜」,例如薪俸稅寬免上限由1萬元縮至6000元,差餉寬減也由最多5000元削至僅2000元,再加上電子消費券由1萬元減半到5000元,一個「有樓」的打工仔,新年度「少袋」超過1萬元。如果他們又是「煙民」,並有「賭波」,所受影響更大。
不過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近年政府財赤嚴重,須撙節開支,加上經濟逐漸復甦,非恒常性的紓困力度自然要降低,期望大家共度時艱。因此,絕大部分市民對於「減甜」已有心理準備。
另方面,SSD(額外印花稅)和BSD(買家印花稅)兩大「辣招」措施儘管維持不變,政府仍決定調降1008萬元以下物業從價印花稅(AVD)稅階,頗出乎大眾意料(上一次調整稅階為2010年)。舉例說,市民買一個500萬元單位,原本須繳15萬元AVD,現在減至11.25萬元,慳稅3.75萬元;假若買的是800萬元物業,節省金額更達6萬元(由30萬元降至24萬元)。
對於樓市,政府此舉可算是權衡之下的「微減辣」,主要讓細價樓買家及業主得益,令市民更容易上車,減輕印花稅負擔,有助市場走出成交冰封期,同時毋須太擔心「炒風」重燃(1008萬元以上物業不受惠)。所以中產一族不論本身是業主抑或有意「上車」,理論上都可得到好處,一定程度對沖「減甜」影響。
但綜合而言,「微減辣」不足以帶動樓市整體轉勢。市場相對更關注《財政預算案》提出重啟「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俗稱投資移民計劃)。話說在2003年經濟低沉時期,港府首次推出投資移民計劃,門檻為650萬元(後提升至1000萬元),歷來共收到約4.5萬宗申請,約3.5萬宗獲批;及至2015年經濟及樓市「熱過籠」,時任特首梁振英遂叫停該計劃。
今次港府既是相隔8年後再推投資移民,亦屬於對「搶人才」、「搶企業」連環拳之補充,還有助於「搶資金」。新計劃細節尚待釐清,而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門檻將會大幅調高,投資金額較以往的1000萬元「提升數以倍計」,投資項目範疇依舊剔除房地產,每個申請者並須把部分資金投向政府支持的產業,包括創科及初創企業。由此看來,當局對於投資移民申請頗為「揀擇」,目標對象起碼是身家半億元左右的高級中產,他們亦不是隨便買樓、買股、買債券便可「交差」,須附帶對本港實體經濟作出較長期投資。
投資移民對樓市有支持
儘管投資移民項目肯定不包括房地產,「有錢人」來港後始終要住屋,且不太可能蝸居「蚊型單位」,無論買或租,皆可為樓市帶來一定支持。尤其內地近期不少人想「潤」(移民)出去,但隨着地緣政局變化,歐美澳加等熱門國家相繼針對中國人收緊移居標準;現在香港重啟投資移民,定必吸引內地部分中產及富人退而求其次,考慮「半潤」到香港。
然而,香港舊有的投資移民計劃講明不接受內地戶籍人士申請,故內地富人以往通常先弄個瓦努阿圖、幾內亞比索之類低門檻小國國籍,再繞道申請投資移民來港,頗為曲折費時。關於預算案新計劃會否直接接納內地戶籍申請者,政圈昨日傳出兩種不同風聲,上午曾有消息形容「考慮涵蓋」,後來官方強調「維持不變」。
投資移民以外,《財政預算案》還撥出60億元,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生命健康科技」主題研究院;又預留30億元,推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基礎研究。政府消息人士相信,這些範疇能夠吸納頂尖人才,特別是身在歐美的中國科學家,在現今政治形勢下「可能驚驚哋,怕畀人搞」;他們若回國搞科研,香港將會是比內地更自由及適合的環境,正如有口痕友形容「起碼(暫時)上到Google」。
講到底,這份《財政預算案》「小甜」兼「微減辣」,限米煮限飯,算是勉力經營,交到合格功課。惟要為本港經濟及樓市創造豐厚「奶蓋」,則尚待搶人才、搶企業、搶資金等連串措施發力見效。當局宜盡早公布投資移民計劃詳情,畢竟「搶嘢」一定要快手,不容嘆慢板。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